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杂谈

  发挥志愿服务 在社会治理中的 积极作用

  □张书琬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迅速行动,积极有序开展专业医护、便民服务、秩序维护、心理疏导等应急志愿服务,在战“疫”一线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当前,应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时,不应由政府作为单一主体应对,而是应当主动突破政府自身边界,向社会其他主体,包括民间组织、政社间或政企间的中介组织、志愿者团体、企业组织以及个人在法律和制度安排下,采取合作的方式共同协作应对公共危机。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社会组织以其公益性、志愿性、灵活性等特征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多元主体共治是重大危机治理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志愿精神日渐凸显的情况下,志愿者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是应对风险社会的迫切要求。

  这次疫情为培育社会多元主体,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成长和稳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政府引导社会组织能力发展,深入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方向。在社会治理中引入志愿力量,有利于优化治理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立体融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整体治理效益。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就需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志愿服务具有参与广泛性,行为利他性和方式灵活性的特点,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这次疫情防控战役中,各地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作为重要的民间力量,可以在政府统一管理、指挥和协调下,协同有序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捕捉深入、细微的需要,成为重要补充。

  为实现志愿服务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理性化、有序化和机制化,可从几个方面下功夫。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发挥作用的社会舆论环境,弘扬志愿精神,激发社会正能量,为社会共治网络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明确志愿者的参与渠道,准入和参与程度,参与方式和途径,具体行动中的职责等,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保障。要对志愿者按照专业化程度、服务时间长短、服务组织类型等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志愿者应急响应分级数据库,方便准确定位志愿者,提供有效的志愿服务。注重志愿者培训,鼓励志愿组织培养高素质人才。依托社区、单位建立志愿者网络,完善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同时完善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对表现突出、贡献显著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志愿服务事业提供持续作用的动力机制。

  

  做好疫情防控

  心理疏导

  □曹光  郝志敏

  疫情突发,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深入落实科学防治要求,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疫情防控不同阶段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所开展的心理疏导内容也就有所不同。因此,要立足于不同阶段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防控初期,由于疫情骤起,人们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加之对疫情缺乏认知,导致有的人过分恐慌,还出现抢购、囤积物资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经济社会秩序。这一阶段,心理疏导的重点应该放在减少对疫情的心理恐慌和焦虑、树立应正确心态和坚定信心上。要做好疫情有关知识的宣传和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告知群众做好正确的预防和自救,减少群众对疫情的心理恐慌和焦虑情绪,树立正确心态,增强群众抗击疫情的信心。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各级各地应对措施得当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疫情防控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基本的科学认知,疫情防控效果初步显现,经济社会运行开始逐步恢复,群众的恐慌和焦虑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在这一阶段,有的人放松了警惕,随之产生了认为疫情没有那么严重、或者认为自己不会被传染等侥幸心理。为此,心理疏导的重点应该放在坚决防止麻痹思想、避免侥幸心理上。对疫情的漠视和心存侥幸是极度危险的,决不能因为战“疫”取得了初步成效就在思想上有所放松,甚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要把安全防护的制度和措施的进一步落实落细,也要将此作为心理疏导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高度重视、正确看待、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当前,经过艰苦努力,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成为重要内容。在这一阶段,既要防止懈怠心理,也要加强对复工返岗人员心理疏导,积极做好人文关怀。有关部门可通过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动态信息,耐心处理和反馈群众提出的问题,安抚其焦虑情绪;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邀请有一定经验的心理医生坐镇,疏导职工的心理压力;复工员工也要加强心理建设,在休息时听听音乐、读读书,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纾解心理负担,同时要多看科学权威有事实依据的信息,戴好“心灵口罩”,不断夯实战胜疫情的信心。

  疫情终会过去,春天必将到来。我们要保持阳光乐观、积极健康的心态,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加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助力加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论道
   第05版:小康图景
   第06版:出彩
   第07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8版:观察·乌兰察布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向前发展
■杂谈
以数字技术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