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劳动争议大数据报告(2017-2019)》发布,这是我区首次发布劳动争议大数据报告。报告由内蒙古自治区企业法律顾问协会起草编纂,总结并提炼了我区高频劳动争议问题的裁判规则,为企业与劳动者作出风险提示。为此记者专访了自治区企业法律顾问协会会长刘海龙。
记者:作为我区首部劳动争议大数据报告,它的出台背景是什么呢?
刘海龙:如何帮助劳动者、用人单位精准识别法律风险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法律问题。劳动合同中双方权利义务的真实边界到底是什么?哪些是用人单位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如何引导劳资双方确立合理预期进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家由自治区政府部门发起设立的法律机构,我们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在2019年12月正式启动《内蒙古自治区劳动争议大数据报告(2017-2019)》的检索、编辑工作,并联合赛尼尔法务智库、自治区知名法律专家、法务管理者、律师组成工作组对7000余份裁判文书进行分析,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数易其稿。
报告以大数据的视角解读劳动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12盟市劳动争议案件特点,为企业与劳动者作出风险提示,力图为保障我区企业劳资双方的权益做出贡献。
记者:请您简要从大数据的角度,分析一下报告的内容。
刘海龙:从具体案由这个角度讲,我区劳动纠纷中占比例最多的是“劳动合同纠纷”,约占全部案件比例的三分之一。“其他案由”几乎占了剩下的三分之二,“其他案由”中的案例主要是由于案情较复杂,无法归类到单一的案由中。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实践中的劳动争议纠纷往往涉及的专业问题较多,劳动关系确认、劳动报酬的追偿及经济补偿金的赔偿等问题往往会同时存在,这就使得处理劳动关系时需要具备综合能力,才能厘清争议中的全部法律关系。
通过对劳动合同纠纷案件的进一步分析,主要纠纷为追索劳动报酬和确认劳动关系纠纷,其中追索劳动报酬纠纷占比超过50%,说明劳动者对劳动报酬问题格外重视。同时,与其他省份相比,我区经济补偿金纠纷占整体比例明显偏低。通过对具体裁判文书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内蒙古自治区劳动争议案件中,绝大多数劳动者只关注劳动报酬,一定数量的劳动者甚至不知道还可以主张经济补偿金。由此可见劳动者在这方面的意识较差。
通过对主要劳动争议案件行业的分析,发生劳动争议案件最高的行业是制造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主要原因是这两个行业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流动性强,用工情况多变复杂。此外,劳动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劳动保护、安全防范的意识相对薄弱。紧随其后发生劳动争议较多的行业是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及房地产业。上述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导致工伤事故。与其他省市相比,我区发生劳动争议较多的行业仍集中在传统行业,新兴行业的数量较少。上述行业的用人单位应特别注意防范劳动用工风险。
记者:通过对我区劳动纠纷案件的深入分析,报告作出了哪些风险提示?
刘海龙:报告主要在劳动合同纠纷和社会保险纠纷两大方面作出了风险提示。在劳动合同纠纷方面,报告从追索劳动报酬、确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劳务派遣、竞业限制和解除劳动合同等六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基本涵盖了劳动合同纠纷涉及的主要风险点。以追索劳动报酬为例,报告提示劳动报酬举证责任的分配时,用人单位需合理保存已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证据至少两年。但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需对加班事实承担举证责任。除非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依据。还有,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没有时间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报告对劳动者做出了风险提示,要注意诉讼请求的时效,以免因诉讼时效经过导致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
在社会保险纠纷方面,报告从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待遇纠纷等五个角度进行了相关风险提示。以最为多见的工伤保险纠纷为例,报告列出了9类工伤支付的主体以及4种属于工伤情形,为劳资双方的风险作了细化的解读,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