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平乐》的突围与意义

◎胡一峰
《清平乐》剧照。
《清平乐》剧照。
  电视剧《清平乐》在服化道上下了很大功夫,制作颇为考究,这一点连批评者也给予了认可。特别是剧中宋代的吃食、娱乐、服饰等,充分展现了宋代市民文化之繁盛。若是放在“神剧”泛滥的那些年,仅此恐已被戴上“良心之作”的高帽。今天,却遭到了不少批评,比如节奏慢、叙事散、群臣形象模糊靠名签识别等,有批评直言不讳地说,看了好几集,还不知道到底要讲什么?换言之,面对屏幕里“美轮美奂”的画面,观众竟然不知道该看什么。这确实是个问题。

  在我看来,《清平乐》最大的看点在于,不以“爽感”为节奏,关注人物内心世界,塑造“去类型化”的皇帝形象。这也是该剧最值得肯定之处。这些年,电视剧里的“皇帝”并不少,《康熙大帝》里的康熙,是英明神武的;《大明王朝》里的嘉靖,是老谋深算的;《宰相刘罗锅》里的乾隆,是惫懒无赖的;这些皇帝们也不乏苦恼,无论是心焦于国计民生,还是谋划着制约臣下,还是斤斤计较皇室私利,他们的苦恼,都是皇帝的苦恼。《清平乐》里的赵祯则不然,他表现了一个人作为皇帝的苦恼,或者说,生而为帝的苦恼。这样的苦恼更加深刻,也更加有“戏”。

  《清平乐》剧集一开始,年幼的赵祯得知了身世真相,原来太后刘娥并非自己的亲生母亲,他的生母是当年宫中地位卑微的李兰惠。于是,赵祯单身匹马赶往永定陵,打算把守陵的李兰惠接回宫中尽孝,但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阻力。直至李兰惠去世,他也未能完成心愿。这样的开头,似乎给拉开宫斗大幕埋下了极好的伏笔。其实,围绕着赵祯和李、刘二氏,早就有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这个故事虽形成于元末,但剧情之曲折、离奇、诡异,毫不输于当代宫斗戏。然而,《清平乐》没有沿着宫斗的路子展开,相反,它走入人物内心的深层,试图在前朝和后宫、庙堂与民间、私情与公义、人伦与家国等多个维度的张力中,塑造一个生动的赵祯形象,并努力把这一切矛盾、曲折、波澜呈现为赵祯的丰富内心。如果我们转化视角,放弃对宫斗刺激的期待,把观剧的焦点放在赵祯及其内心,确实会有一些新的认识。

  围绕着赵祯这个中心点,可以感受到前朝和后宫的基本权力格局,对赵祯所构成的心理压力。在前朝,赵祯受到大臣以及朝中派系势力消长之制约;在后宫,除了太后的管束,赵祯还有个“耿直”的皇后,这是太后送给他的“礼物”,却无法让赵祯获得作为丈夫理应享受的温情和体恤。太后在世时,赵祯承受的所有问题似乎归结为一个问题,即太后对皇帝的制约。然而,太后去世后,赵祯的压力并没有消失,反而变得多种多样。保护与约束总是相依共存,这正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状态。纵然是普通人,也经常会受到类似的煎熬,也就能在赵祯这里找到一丝共鸣。

  剧中有许多细节是耐人品味的。比如,某个深夜,赵祯独自登上宝座,坐定之后,转向太后宝座的位置,恭敬地向已不存在的“大娘娘”询问政事意见。这转头一瞥,多么值得细品,它可以理解为赵祯掌握大权后,对被压制的过往的一次“吐槽”,也可以理解为大娘娘在赵祯内心留下的阴影,还可以理解为即将独立担纲国事的赵祯心里的忐忑不安。又如,郭皇后被废,曹丹姝成为新任的皇后。她本非皇帝内心人选,而是群臣送给皇帝的“礼物”,但曹丹姝本人十分仰慕赵祯,赵祯自见到曹丹姝之后,也转变了看法,对皇后好感渐生。剧中多次描写赵祯和曹丹姝情投意合的场面,但每到两人情义渐浓之际,往往发生反转。他们似乎是禁宫中的一对刺猬夫妇,每想抱团取暖,结果总是互相伤害。

  还有,张妼晗与赵祯之间的“爱情”。某一集里,赵祯夜间在宫中散步,遇到正在伤心的幼年张妼晗,赵祯顿起怜悯之心,任其依靠在膝头;画面一转,曹丹姝正和她的“患难之交”张茂则谈心。这预示了张妼晗这个女子将在剧中担负的任务,也揭示出人性的畸变。张妼晗和曹丹姝,事实上是赵祯内心世界的外化。皇后曹丹姝端庄贤惠,体现的正是制度对皇帝的要求;而张妼晗恣意任性,恰反映了赵祯心中被压抑的一面。《清平乐》中宽敞的宫室、明丽的服饰,让人感到一种明亮的整体基调,但是赵祯也好,曹丹姝也罢,内心却总是苦涩灰暗的。即便赵祯和张妼晗在一起欢愉,看似得偿所愿,实际上不过是对压抑的报复性发泄,以获得一种心理补偿。作为配角的张茂则、梁怀吉内心饱满、充满人性,身体却是残缺的,这再次折射了帝后的苦涩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深宫禁院里的“三角恋”不是普通的“宫斗戏”,而是赵祯的“内心戏”。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总会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除了演员对形象的塑造外,还因为他自如地生活在艺术家为他构建的、却又属于人物自己的世界里。应该说,《清平乐》里赵祯的内心分裂、矛盾、挣扎和苦恼,演绎得比较到位。遗憾的是该剧没能成功地构建一个属于赵祯的世界。赵祯的苦恼与命运并非性格使然,而是源于宋代政治格局和政治文化的塑造。宋代有一种“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政治环境。宋代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这种文化包括是士人风骨和情怀、勾栏瓦舍的繁华,也包括相对开明仁厚的君主等。如果以赵祯为节点,串联起前朝的国事政治,与后宫的帝王家事,本该演绎出一台有内涵的历史大戏。作为《清平乐》主人公的宋仁宗赵祯,和“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或者“虽远必诛”的皇帝很不一样,他是具有宋代气质的皇帝。宋朝的文化繁盛与宋帝内心的压力,本为创作者提供了深度开掘的可能。比如,如果对范仲淹等知识分子作出成功刻画,会更生动地反映宋代政治和文化风尚。再如,如果对北宋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关系作出更深刻地剖析,也会更丰富地展现赵祯内心的纠结。可惜的是,《清平乐》在这些方面用力不够。结果便是我们只看到赵祯在画片般的场景中穿梭,却无法通过他的眼睛、耳朵和心灵去感受那个让他苦恼的时代。尤其是剧集行进过半时,宏阔的历史氛围变得越来越淡薄,宫斗的影子却渐次清晰,终于,《清平乐》仿佛一个倒走的人,目的地分明在前方,却越跑越远。

  去年,我曾写过《长安十二时辰》的观后感(《中国艺术报》2019年8月9日),提出人们观看影视作品时,“看戏”的诉求永远大于“看画”;网剧之美应具有“精神之美”、“人物形象与故事之美”和“画面之美”等多个层次。《清平乐》的口碑遭遇,再次说明剧集要赢得好评,必须应达到工业化的要求,但仅此远远不够。影视创作永远需要突出时代欣赏期待之围,今天的中国,工业化水准正在从追求的目标变成前进的起点。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的进步,也将成为影视发展的动力。在网络文艺“反哺”影视蔚然成风的时下,《清平乐》作为改编自网络文学的电视剧,带动创作者和欣赏者放弃某种文艺创作生产的“套式”,努力沉浸到历史文化之中展现和揣摩人物的内心,这体现出一种突围的努力,虽然不太成功,但任何一次失败的突围,都是重新厘定出发点的胜利。在高铁时速已达350公里的今天,我们再看时速4英里的第一个火车头时,并不会报以嘲弄或不满。因为,它为人类交通方式的发展划定了新的方式和起点。我想,从《长安十二时辰》到《清平乐》,意义或在于此吧。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胡一峰
~~~——歌曲《额吉 我来看你》赏析
~~~◎王鹏瑞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视界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经济涮锅
   第07版:观察·兴安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清平乐》的突围与意义
轻轻走进额吉的毡房
短评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