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告别“伤心豆”生活有劲头

刘晓玲十分珍惜保洁员的工作,每天都提前去上班。
  □本报记者  包塔娜  胡日查

  陈春艳  陈文慧

  高敏娜

  群山巍巍,林海莽莽。隐藏在大兴安岭深处的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水泥路干干净净,农家院规规整整,仿若世外桃源。

  7月3日,记者走进一个生机盎然的院落,大葱结了籽,西红柿开着嫩黄的花,豆角秧起劲儿地在架上攀爬。西厢房里,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越野车和各种农机具依次排开,柈子垛得整整齐齐,一看就是过日子的人家。

  这是西口村民郭艳磊家,他刚刚趟地回来,步履轻松,笑意盈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劳动让他体味到满足和快乐。郭艳磊家种了200多亩地,大豆可以卖钱,青贮玉米用来喂羊。去年,仅卖羊一项就收入3万多元。今年还有大小170只羊,等到秋天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过去,村民只知道“一根筋”大面积种土豆,最便宜的时候一毛多钱也得卖给当地淀粉厂,连投入都收不回。“咋认真干,也不挣钱。”郭艳磊很无奈。年年借钱年年欠,辛辛苦苦累一年,却是种得越多赔得越多,“伤心豆”由此得名。

  明水河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阿尔山市贫困人口的63%。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韩福乾说,要脱贫,必须转变经营理念。镇政府因地制宜,按照“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的理念,积极引导村民转变传统观念,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推进土地流转,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郭艳磊靠政府的3万元补贴和5万元扶贫贷款,买了40多只羊,一边种地,一边养殖,兼种树苗,两年时间,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还清了债务。

  “前些年郭艳磊可比现在显老多了,像个小老头。”西口社区主任董丽梅说。38岁的郭艳磊听了哈哈大笑:“因为生活好了嘛!以前恨不得只有白天没有夜,使劲干活还欠款。现在挣了就是自己的,无债一身轻啊。”

  在西口村,像郭艳磊这样走“种养结合”特色脱贫之路的还有很多。刘晓玲家除了种地,还养猪、养羊、养鸡鸭,今年春天3头猪卖了一万元钱。“比原来强百倍!”刘晓玲说,“过去不说揭不开锅,也差不多。最难过的时候,是我爸给割了2斤肉,贴补我过了个年……”说到这儿,刘晓玲淌下心酸的泪。

  丈夫腰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49岁的刘晓玲自己撑起了这个家。天蒙蒙亮时就起床,喂猪、喂鸡,做饭,然后出门打扫卫生。村里聘她为保洁员,每个月工资1500元,她很珍惜这份工作。她说,供你一饥,不能供你百饱,只有自己努力才能过上好日子。

  决战脱贫攻坚,光靠自己努力还不行,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现在种地有补贴,盖房有补贴,生活越来越有劲头。30岁的何小青搬过几次家,自己都没记住。自己没房,只能租住别人的老旧房,“进屋像下窖,不小心都得崴脚。”年年靠佘借,不惜付2分钱的利息解燃眉之急。2017年秋,靠国家的扶贫政策,何小青一家终于搬进了自己的新房,“提着笤帚就上炕。”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内心老踏实了。“干啥都有劲儿了!”何小青说着,脸上笑开了花。

  去年,何小青和丈夫一次买下8头牛,现在政策好,借点钱也有底气。 她告诉记者,打算再盖几间牛棚,养更多的牛。她和丈夫看好养牛这条路,想趁年轻大干一场。

  记者注意到屋门口的鞋架上摆着一双“恨天高”。问她怎么买了这样的高跟鞋?“平时忙种养营生穿不上,但是,有机会进城转转,参加个活动啥的,也想闪亮登个场。”哈哈哈……何小青的笑声特别清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
~~~——从“科教更加进步”品味我们的小康生活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
~~~
~~~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巴彦淖尔在行动(下篇)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论道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特刊
2020年7月13日
让创新的成果 更多惠及百姓
压实责任 勇于担当 深入一线 靠前指挥 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告别“伤心豆”生活有劲头
不让“病根”变“穷根”
用国际视野建构现代大农业
锡林郭勒文化旅游创新创业产业园开园
鼓劲儿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