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丹河边散步,丹河岸边多石。石,多瘦,大亦瘦,小亦瘦。
我觉得,丹河园林设计者,有境界,有高度,有品位。他们懂得怎样去审美——审“石之美”。园林,有画境。
古典赏石,讲究“瘦、透、漏、皱”四字诀。其中,“瘦”是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这四字诀中,“瘦”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大有道理的。大约,没有“瘦”字,就难以形成“透、漏、皱”。肥石,团团,圆圆,一石蛋子而已。
石,一瘦,就便于搭配,怎么搭配,都好看。
春天里,丹河岸边,菖蒲花遍地开放,一片一片,平地里,也只是一地金黄。但一旦开在瘦石丛中,就不同了。那些石,多瘦而小,菖蒲花一开,石就掩映其中,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花黄石白,花的色彩,就彰显得特别明艳;而块块瘦石,则如凝固于花丛中的云,风来花摇,可“云”,却依旧是那样的“云”——那是固执、倔强的“云”。
如此风景,也好看。
丹河岸边,亦多竹,一丛丛,一蓬蓬,构成规模很小的竹林。竹,是那种很细很细的“瘦竹”,可谓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竹林边,亦多置石,高而瘦,但总也高不过竹子的高度。夏天里,竹叶丰茂,石便常常被竹叶遮蔽其中,只有风来之时,那些瘦石,才闪烁其间,形成一种堂皇迷离之美景。但,一进入冬天,风景就大不同了。竹子下部的竹叶,大多干枯凋落,于是,陪伴瘦竹的那些瘦石,便一下子裸露出来。于是,瘦石,挺然,卧然;瘦竹,摇摇然,亭亭然,白绿相映,高低相望,不仅色彩悦目,共同“瘦”出一种明净的境界,更给人一份灵动的风致,一份萧寒的情味。
一些地方,竹,只有三两株;石,只有三两块。那份“少少许”的搭配,就更为迷人了,简直就是中国文人画的现实版。
倪瓒画有一幅《梧竹秀石图》,便是如此。远景(相对而然),一梧桐树而已;近景,则是瘦竹三四株,瘦石三两块,俱是高低错落着。画面,风物了了,明净、简洁,却很能彰显出文人的风骨、节操。瘦则瘦矣,但“瘦”中,有骨,有气——是铮铮铁骨,是浩然之气。
类似的文人画,繁多,难可一一例举。很大意义上来说,竹石搭配的画面,其实就是一种传统文人的人格写照。
故尔,石,亦如人。
石肥,也不是不好,也许自有其美趣。但我觉得,石一“肥”,难免显得臃肿,而一臃肿,就多余了,所以,最好还是要“删繁就简”,“瘦身”为好。
石,一瘦,就挺拔,就清矍,就线条清晰。虽“挺拔、清矍”,但却不枯槁,它是“瘦”中见筋骨,“瘦”中见神奇,“筋骨、神奇”之中,又彰显着一种坚贞、刚毅的精神。
再者,石头瘦了,才会凹凸有致,才会玲珑剔透,才能呈现出它的曲线之美。故尔,瘦石又如美女,瘦了,就风姿绰约,就窈窕淑女。
可以这样说:瘦石,兼有俊男靓女的两种精神特质:清瘦嶙峋中,既拥有男子汉铁骨铮铮的凛然之气,又蕴含一份美女子的纤巧、柔美之风姿。
瘦石,美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