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是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重大时代课题,而讲好内蒙古故事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章节之一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我国民族构成多样性、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充分尊重与坚决维护。在我区的各个发展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时代新挑战,我们必须要以更有穿透力的声音讲述民族发展新故事,传播民族团结新声音,展现民族进步新面貌,展现给世界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内蒙古
□孟荣涛
当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极具紧迫性和重要性的长期任务。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才能抵制那些别有用心的偏见与无中生有的抹黑,获取更多的理解与信任。讲好中国故事,是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重大时代课题,而讲好内蒙古故事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章节之一。新时代,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作为支撑和依托,有效发出内蒙古声音,讲好内蒙古故事,既能让世界认识奋进中的内蒙古,更是进一步丰富中国故事新内容。
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安排。我们党采取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新办法,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护民族团结,党和国家摸索出既能承续民族历史传统、又与多民族聚居现状相适应的制度模式。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我国民族构成多样性、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充分尊重与坚决维护。在我区的各个发展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区各族人民深知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各族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激励着人们以更加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更加昂扬的拼搏精神投身到经济社会建设中。各族干部群众始终团结奋斗,共同创造了内蒙古举世瞩目的成就。自治区历届党委和政府创造性落实党中央精神,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赢得并始终如一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区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如今的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互助,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践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成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典范,这是我们国家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的又一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始终保持和发扬民族团结优良传统
多民族聚居是内蒙古的一个显著特点,更是一个突出优势。我区生活着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55个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平等、团结、互助氛围中形成了手足相亲的和睦关系,成为我区持续加强民族团结、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开创幸福美好生活的核心推动力量。
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内蒙古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始终把民族团结视为底线和生命线、作为原则和出发点,这是关乎自治区和国家发展大局、发展根本和发展未来的首要工作,这一思想共识成为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和重要遵循,指引一代又一代的草原儿女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我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带动更多人投入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筑牢基石。”这是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蒙古族老人都贵玛发自肺腑的话语。半个世纪前,她以满腔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主动担起养育28名上海孤儿的责任,谱写了一曲催人奋进的民族团结之歌,成为最具正能量、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榜样。在草原大地上,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劳动者和奋斗者,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坚持民族团结,不断筑牢“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继承和发扬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凝聚起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友爱、奋力拼搏的磅礴力量。
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关系各族人民群众的脱贫攻坚任务作为最大的民生工作和民族工作来抓,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推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坚持全面实现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使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奋战在一线。2017年1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县摘帽退出;2018年10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县摘帽退出;今年3月最后20个国贫旗县摘帽退出,我区贫困旗县实现“清零”。一组组数据,见证了内蒙古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实质性胜利,凝结着每一个参与者可歌可泣的故事。同时,我区还持续聚焦深度贫困人口,严格贯彻落实精准扶贫脱贫政策,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攻克难题,做好责任落实和工作落实。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和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明显增强。
积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初,农牧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不便,很难满足偏僻偏远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丰富和活跃广大农村牧区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当时亟需解决的重点工作。为此,自治区党委、政府派出文化调查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调查组提出要因地制宜建立一支组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多彩、演员一专多能、装备轻巧简洁、便于流动转移的综合型文化工作队。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成立,此后,各盟市纷纷成立乌兰牧骑。乌兰牧骑如那蒙古语原意“红色的嫩芽”,火红地绽放在内蒙古大地每一个角落,全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递党的关心关怀,切实保障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无愧于“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称号。一支支乌兰牧骑队伍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人民群众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为发展和推进基层文化事业、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久以来,乌兰牧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工作,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孩子”,真心热心用心把党和人民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各族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内蒙古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区绚丽多彩的文化资源。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都是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多元一体、各美其美的思想,让各族群众始终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原则,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石,积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新时代新挑战,我们必须要以更有穿透力的声音讲述民族发展新故事,传播民族团结新声音,展现民族进步新面貌;要以更强大的传播力阐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以广泛的影响力展示新成就,以更创新的表现力唱响全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旋律,展现给世界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内蒙古。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