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影《第一次的离别》——

献给童年的一首长诗

◎王珉
《第一次的别离》剧照。
  7月20日,中国内地电影院迎来了重启复工的第一天,终于开门迎客。《第一次的离别》作为今年春节后第一部正式宣布明确档期的电影,在疫情解禁电影院复苏的特殊时间节点,一部原本可能被商业片淹没的小成本文艺片,却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凭借热血之举成为观众与电影院“重逢”的依据。该片得到很多院线、行业大腕的点赞和声援。各社交网络平台爱看电影的网友们也希望,这次是和电影院的最后一次离别。

  2019年《第一次的离别》就在国际上斩获多项大奖。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姜文曾为该片颁奖,表示:“作为处女作,它近乎完美!”影片全部由新疆本地的素人演出,只有5人的拍摄团队,却获得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州未来单元最佳影片、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电影大奖。

  这部电影浸润了导演王丽娜3年的心血,她回到故乡新疆沙雅,先是拍摄纪录片《阿帕》,记录3个孩子的童年时光。后来她发现,这些她小时候生活的场景,可以作为《第一次的离别》所有剧本的源头。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3个孩子在胡杨林和羊群间度过他们快速成长的童年,人生中第一次的离别也悄然而至。

  《第一次的离别》是王导献给故乡沙雅和童年的一首长诗,那片土地本身的诗意是电影创作的初衷。电影的男主角新疆小男孩艾萨,也是王丽娜无意间在学校看到他的作文,因为感动于他对母亲的爱,所以请他来饰演男主角。艾萨在作文里写到:“妈妈的耳朵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可是我和她用眼睛在交流,妈妈的爱就像泉水滋润着我,我爱妈妈就像爱自己的生命。”王导为艾萨至真至纯的爱而心颤,艾萨的母亲罹患脑膜炎,精神可能有时候不正常。艾萨却不自卑,他因为拥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他在课堂上朗诵作文:我的妈妈身体虽然是残疾的,但是心灵不是残疾的……

  骨肉的分离,是人类情感中难舍的别离。《第一次的离别》是亲情题材的感人电影,它源自现实主义的伟大传统。因为它离观众自己的生活太近了,很轻易地就让人产生感动和共情:艾萨和小伙伴们出去玩,母亲却自己外出不见了。他不顾天黑到处寻找妈妈,在荒漠草地上奔跑,骑着毛驴在大雪中气喘吁吁一直喊妈妈,声嘶力竭,哭出声来,令人窒息。镜头转到他询问奶奶和爷爷都没看到妈妈后,他只好拿着手电筒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丛林。那种找不到母亲的急迫感,营造了作为孩子最为淳朴动人心弦的情感,也是现实主义美学的高峰。对于普通人来说,该片描绘的童真生活同样伸手可及,有时只是一个小小的道具。阳光下,艾萨抱着失去妈妈的小山羊喂奶,小山羊却不吃,这种隐喻似乎也代表着他寻找亲情之旅。

  许多亲情题材的电影,爱别离走悲情路,该片的女主角小女孩凯丽同样如此。凯丽和小男孩艾萨玩得很好,却因为凯丽的父母要求她上好学、到城里读书而要分别。凯丽问母亲:“能不能把艾萨也带走,把我的朋友也带走?”母亲很无奈地回答她:“不幸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离别,没有人是不分别的。”影片接近尾声,女孩只好坐在车的后备箱,看着自己离原来的家渐行渐远,童年的玩伴也就此散落天涯。

  片末,日出照耀着冬日光秃秃的胡杨树,男孩艾萨赶着山羊在雪原行走唱起歌谣:调皮的孩子在蓝天下赶羊……影片讲述的如电影《追风筝的人》那样,少年之间微妙的友谊,涵盖了艾萨和青梅竹马好友凯丽之间的友情,艾萨和患病母亲之间的亲情,以及凯丽父母之间的爱情,也升华了王导的文艺青年成长史。全片除了孩子们学普通话零碎的牙牙学语,全是维吾尔语的场景,让人真切感受到新疆的风土人情,有着家长里短最动人的模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读李蕙芳、任贵《双叶集》
~~~——《内蒙古电影六十年艺术创作史》评骘(上)
电影《第一次的离别》——~~~◎王珉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视界
   第05版:出彩
   第06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7版:出彩
   第08版:读图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底蕴深厚 ​见地独特
光影交替一甲子 匠心筑梦内影人
献给童年的一首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