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也能熬出头

◎讲述者: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琥硕镇四家村常凤龙
  □本报记者  张慧玲

  我是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琥硕镇四家村民常凤龙,今年54岁。我家里有4口人,我和妻子娜仁图雅在家务农,儿子在大板镇打工,女儿在云南上大学。

  十几年前,我家曾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户,绵羊、山羊有300多只,肉牛也有十几头。然而,2002年,我前妻患了尿毒症,为了给妻子治病,我变卖了所有的牲畜,把自己承包的林地也转让给他人,还借了不少钱,最终,花去了20多万元也没能挽留住前妻的生命。从此,这几十万的债务给我们的家庭罩上了浓重的阴影。

  2010年,我和现任妻子组建了新家庭,种着仅有的几亩地,还用贷款买了几头牛,辛苦地抚养着两个孩子。由于我的养殖技术不错,牛养得越来越好,欠的债也在逐步地还清,本以为苦日子就要到头了。不想,生活刚有起色,我被查出患了食管瘤,没办法只能把牛变卖做了手术,前后又花了不少的医药费。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幸的事一桩接着一桩,2016年,在一次下地干活中我不幸被拖拉机撞倒,造成右腿骨折,肌肉韧带多处断裂性损伤。为了治病,我不得不再次变卖家产,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在北京先后做了7次修复手术才基本康复,但也留下了后遗症。接二连三的不幸,使我家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但是,厄运般的生活并没有压垮我,2017年,在精准扶贫入户调查的基础上,经过研判将我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实施精准到户帮扶项目上,给我分了16只小尾寒羊基础母羊,扶持我发展肉羊产业。我自己又拿到5万元的扶贫贷款,购买了100只高产小尾寒羊母羊,并将老旧的棚圈进行了改造,使它更适合小尾寒羊的舍饲圈养。从那以后,我们两口子付出全部精力,起早贪晚、兢兢业业地发展起了自己的肉羊养殖产业。

  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也能熬出头,更何况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这么好,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两三年内必须脱贫致富。虽然有多年的肉羊养殖经验,但我知道肉羊养殖说起来简单,可要想获得最大的效益可是一门学问。看了肉羊改良示范户的典型,我有点不自信了,于是自己购买了相关书籍资料,刻苦学习,向养殖示范户讨教,向旗农牧局专家请教,严格按照科学的饲养方式进行养殖。同时,在镇政府的组织下,我多次走出去考察学习,吸收先进的养殖理念,与先进养殖户交流养殖技术,不断丰富自身的养殖经验、提高养殖技能。

  由于我始终坚持按照镇党委推广的肉羊科学养殖模式进行饲养,我家养殖的高繁多产优质小尾寒羊存栏数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自2017年末以来,肉羊市场行情一路上涨,优质基础母羊和改良羊羔成了市场紧俏资源,我饲养的小尾寒羊母羊和羊羔成了抢手货,往往羊羔还没出生,就有收羊的客商来我家预定。2019年,我家卖出小尾寒羊羊羔300余只,纯收入达到13万多元。现在,我家常年圈养小尾寒羊基础母羊130只左右,年平均销售羊羔350-400只。

  为了更好在发展养殖,我又承包了一些土地,种植青贮玉米和其他饲草,为肉羊养殖提供充足的草料。随着肉羊产业一步步壮大,外债已经还清,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
~~~◎王刚(包头市土右旗双龙镇壮丁营村第一书记)
~~~
~~~◎讲述者: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琥硕镇四家村常凤龙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脱贫攻坚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评论
“沙漠之舟”驮起牧民小康梦
产业扶贫 要下好“特色棋”
家门口的机杼声
布艺工坊绣出贫困户的幸福生活
【集萃】
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也能熬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