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我区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本报记者  李晗

  一幢幢楼房整齐划一,水泥路面宽阔干净……初秋时节,走进乌兰察布市化德县长顺镇启德小区,温馨安居的气息迎面扑来。阳光下,三三两两的老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社区活动中心不时传出欢声笑语,人们尽情享受着搬迁后的幸福生活。

  启德小区是化德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县城集中安置点,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已建成移民楼房20栋。目前,已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447户、1238人。

  61岁的刘福祥是第二批搬迁户,2016年底如愿在启德小区分得一套60多平方米的新房。告别简陋破旧的土坯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他的心里乐开了花。

  “咱赶上了好政策,一分钱不花就住进了新楼房,真是太满足了!”记者来时,刘福祥正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看电视。两室一厅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卫生间、水电、厨房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刘福祥原先住在长顺镇和平村,与老伴、儿子一起生活在三间危房里,种地本是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不幸的是三口人常年患病,不能下地干活,这固定收入也难以保障,生活变得很拮据,看病也成了问题。更让刘福祥发愁的是,“一到冬天地下要生炉子,土炕也要烧,买煤买药还得专门跑一趟县城,生活特别不方便。”说起往事,他微微皱起了眉头。

  搬到启德小区后,刘福祥在县城的一家饭店找到了工作,儿子做一些木工活。有了安全的新居、稳定的收入,2017年他家顺利脱了贫,日子越过越红火。

  上学不需翻山越岭,看病不需舟车劳顿。化德县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的原则,探索出了向县城、向条件好的中心村、向互助幸福院转移的城乡统筹一体化的脱贫路径,对全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差、不适宜继续从事农牧业发展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

  在内蒙古,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故事,都是一幅奔向小康新生活的美好图景。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我区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强化组织架构、完善政策保障、推进项目实施,打出了一系列搬迁脱贫“组合拳”,推进该项工作的完美收官。

  2019年9月30日,随着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科布尔镇兴泰小区最后一幢楼房竣工,全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如期实现了“清零”目标。

  截至2019年9月,我区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213个、5.33万套安置住房;累计投资44.1亿元,建设农村道路1602公里,配套管网1465公里、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3000多个;新建学校、幼儿园、村卫生室、村活动室、广场等1130个。截至2019年底,全区12.49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办理分房、交钥匙等手续,全部实现搬迁入住或具备入住条件。

  和刘福祥一样,家住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巴彦塔拉村77岁的武俊老人也沐浴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春风。

  自打从石哈河镇搬迁到巴彦塔拉村的新居,武俊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下午3点,他都会准时来到村里的活动室。

  “在活动室想下棋就下棋,想打扑克就打扑克,想唱歌就唱歌,特别乐呵。大家还想着把秧歌队办起来哩。”提起现在的生活,老人家高兴得合不拢嘴。

  不仅“挪个窝”,更要“铺好路”。普通人眼里的生活琐事,在搬迁群众那里却可能成为决定“我要不要留下来”的大事。为了让搬迁群众安心,内蒙古想了不少办法。

  ■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  

  2019年,全区各盟市、旗县已全面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质量排查工作,确保搬迁群众住上“安心房”“放心房”。与此同时,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相关政策措施已覆盖全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及搬迁户,搬迁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已基本解决……一桩桩、一件件,帮着搬迁群众由“农民”顺利向“市民”转变。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为确保搬迁贫困群众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内蒙古坚持“挪穷窝”与“拔穷根”并举,不搞一建了之、一搬了之,大力做好后续扶持工作,千方百计提高后续产业质量,让搬迁贫困群众既住上新房子,又过上好日子。

  告别山沟沟,走上小康路,这个许多山里人的夙愿如今在赤峰市林西县成了现实。

  在2019年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揭晓的“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名单中,林西县“易地搬迁+”扶贫模式名列其中,包括这个案例在内的全球110个最佳案例,一起被收录到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上。

  在林西县大营子乡老君沟圆梦新村设施园,一排排蔬菜大棚鳞次栉比,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大棚里的农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以前的老君沟村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贫困村。2018年,圆梦新村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开工建设,新建安置房145个,配套设施暖棚134个,同步建设卫生室、便民超市、厕所等附属设施,确保每个易地搬迁家庭有1人以上实现稳定就业,让搬迁户吃下“定心丸”。

  看到了新希望,老君沟9个自然村108户贫困户全部搬出了山旮旯,换了新活法。

  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林西县因人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易地搬迁+产业”的方式,先谋产业后搬迁,让产业围着房子转;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实行“易地搬迁+互助幸福院+光伏养老”的方式,在社会保障兜底的基础上,让贫困老人们晒着太阳就能养老。

  “政府给建的冷棚,我都包给双赢合作社了,一年3000块钱,我们老两口在这打工每天还能挣100块钱,我这日子还愁啥。”说这话的是统部镇曹家屯村村民薛兰成。他口中提到的冷棚,是2017年统部镇建设的三道沟移民新村的配套产业,该村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人,薛兰成家就是其中之一。村里按照每个贫困人口建设1栋冷棚的标准,共建成配套设施冷棚45栋。

  薛兰成回忆说:“当时干部到我家动员搬迁时,我和老伴还有点舍不得我家那点山坡地。干部告诉我,搬了之后不用愁,家家户户都有活干、有钱赚,没想到真是这样,住进了新房,又搞起了新产业,比原来种地强多了。”

  截至2019年底,林西县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126户,4865名贫困群众告别“穷窝窝”,迎来了新生活,从根本上改变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世代命运。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按照“安居”与“乐业”同步并重的原则,截至2019年,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了以产业、就业或社保兜底等其中一项为主的后续帮扶措施。其中,以产业、就业为主要扶持方式的占到60%以上,基本覆盖全部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搬迁贫困人口。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加强对搬迁群众的就业扶持。全区累计为搬迁贫困群众落实公益岗位5200多个,累计1.72万人接受了相关部门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视界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留得住”,还要“过得好”
石泰峰深入巴彦淖尔市调研督导 “六稳”“六保”和重大项目建设
布小林在通辽市兴安盟和 锡林郭勒盟调研时强调
邬娟女:圆了两个梦 此生没遗憾
全区301名医师受表彰
我区发行第六批政府债券 81.2062亿元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在科技馆里“穿梭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