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核心提示】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进步,要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认同的主要依据,要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要着重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点在于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群众性以及创造性,要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杨丽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国家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助于推动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民族工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的背景下,我们更要深刻认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群众对于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自觉维护祖国最高利益。内蒙古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助于推动各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考察指导工作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要时刻胸怀祖国,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斗争。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各族群众热爱祖国的情怀,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各族人民都是中华儿女,要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要坚决杜绝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以及地方民族主义的影响,坚守民族团结这条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要努力克服大汉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就要尊重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反对狭隘民族主义,既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基本权利,不得排斥其他少数民族,也要与时俱进,积极接受和倡导先进事物,不得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待问题,要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努力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坚决克服不利于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因素。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以中华文化为基础,汉族与其他55个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56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认同的主要依据,要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需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民族工作中阐释好中国道路、传播好中国声音,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新格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交流和团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步骤。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以及中国各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背景下应运而生,可谓诞生于内忧外患,成长于磨难挫折,壮大于战胜风险挑战之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将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之所以能够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实现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应对包括洪水、非典、地震等危机在内的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或改旗易帜的邪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因此,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着重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点在于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群众性以及创造性。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坚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自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并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历史自豪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论道
   第05版:小康图景
   第06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地方盟市
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抗疫彰显中华民族 共同体巨大生命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