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匠精神淬炼技能大师

郭晋龙在采集设备数据。
  ★他是全国铁路首席技师、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工程技术专家

  ★他是全国铁路技术工人登上国家科技进步奖领奖台的第一人

  ★他有43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

  ★他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内蒙古杰出人才等36项荣誉于一身……

  ★他就是退休不褪色、依然奋斗在铁路建设一线的大国工匠郭晋龙

  □本报记者  白莲

  63岁的郭晋龙手里的文凭只有一张小学毕业证,然而,他却用知识创造了一个个自主创新的奇迹。

  21世纪初,我国铁路事业发展遇到瓶颈,郭晋龙创新研发的双频正火设备和正火工艺,彻底解决了钢轨裂缝断裂问题,满足了列车高速、高密、重载运行的需求。目前,该项技术成果已被全国高铁钢轨焊接生产线所采用,保障了我国高铁跑出中国速度。这之后,他带领科研团队完成的全数字闭环控制中频直流闪光焊轨机研发工作,彻底改变了我国焊接钢轨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把“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数十年瞄准一条钢轨

  1975年,郭晋龙进入呼铁电务工程队,担任电力工。电力工和电工虽是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郭晋龙立志要成为一名电工。1981年,呼铁局工务修配厂筹建长钢轨焊接车间,这是国内第一条500米长钢轨焊接生产线,需要电力施工人员。为了实现当电工这个目标,郭晋龙调入呼铁局工务修配厂。

  “1989年,我的月收入只有70多元,为了掌握钢轨淬火生产线微机控制技术,我背着妻子向工友们借了2500元钱买了台中华学习机。”

  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就把自家的小凉房改造成“书房和电器实验室”。郭晋龙通过反复分解、组装,在单调枯燥的实践操作中学习。

  通过自学,他从一个连最简单的电路图都看不懂的新手,变成能够轻松维修本单位所有电气设备的优秀电工,并考上了电工技师。随着电工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他的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解决了生产线上不少的实际难题。

  作为一名电气维修工,能够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并帮助其他铁路局抢修设备、处理疑难故障已经很优秀了,但是郭晋龙并不满足,他利用空余时间开始参与技术创新工作。

  2000年,郭晋龙赴外地解决钢轨断裂的技术问题。他发现,铁道线路维护工人为了防止钢轨焊缝断裂,在每个钢轨焊缝处都要打孔安装鱼尾板(夹板),每公里的焊接钢轨就要安装78付鱼尾板,打连接孔468个,按照最小的区间10公里计算,就要打4730个连接孔,安装鱼尾板789付。这不仅给线路维护职工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也造成巨大的资金投入。郭晋龙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

  自1997年铁路开始大提速以来,随着一次次的提速,铁路的高密度、高速度、重载运输对钢轨焊接质量有了新的要求。长钢轨的焊接需保证焊缝的强度、韧性要与钢轨母材同寿命,这对钢轨焊接企业来说是个新的挑战。“1个焊缝等于1000颗人头”的质量概念,让每个钢轨焊接基地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我确信,靠鱼尾板连接钢轨的铁道线路将被焊接钢轨所取代。”然而,没有文化,缺乏平台以及资金设备,当时没有人相信郭晋龙。

  没场地自己找,没资金自己筹。为了采集数据,凌晨四五点钟冒着零下二十七八度的严寒去测量设备的运行情况;为了搞实验,花了孩子的学费和家里的积蓄……郭晋龙省吃俭用,没日没夜地投入到研究中。他借用北京华电自动化设备厂的车间进行试验,每周五晚上乘车进京,周日晚上返回,周一早晨正点上班。

  为了研究钢轨焊缝热处理技术,他多次自掏腰包参观北京、上海举办的国际机床设备展会和先进电子技术展览会。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在国内外都无此相关资料和文献可参考的情况下,不断摸索和试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历时3年多,终于完成了研发工作。

  2005年,郭晋龙成功研究出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投入使用后,满足了钢轨焊缝的热处理要求,使钢轨的焊接质量大大提高,并迅速推广到全国焊轨基地和包钢中铁物资有限公司等26条焊接生产线使用。焊轨焊接技术的应用,使列车车轮对钢轨“咣当咣当”的冲击声成为了历史。

  跨界研发同样出彩

  “中国的高铁是领先了,可是焊接钢轨的设备还要依赖进口。”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轨焊接机,郭晋龙成立团队,针对性开展研发工作。

  经历了近3年的研发,郭晋龙团队研制出了“移动式中频逆变直流焊轨机”和“固定式中频逆变直流焊轨机”,设备参数设置简便,可焊接国内铁路现有的所有钢轨轨型。2017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铁路先进装备展览会”上,郭晋龙展出了团队研发的焊轨机样机展板和视频,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这项技术已申请了6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

  “创新是一种方法和思维,只要肯开动脑筋,就能解决工作中的许多实际问题。”2019年,郭晋龙应亿利集团库布其沙漠技术研究院邀请赴地考察,了解沙漠种植技术和沙漠地下水位等情况。在此期间,为沙漠专用水冲自动植树车的设计提出了改进方案,还根据沙漠飞播技术的特点,对无人机飞播精量分种装置进行研发,并就该项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

  郭晋龙一直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的人生格言。“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没有白读的书,更没有白受的累”,他说,搞研究就是要精益求精,只要热爱你的工作,够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退休后的郭晋龙并没有停歇脚步,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邀请他当技术顾问,希望他为呼和浩特的城市轨道交通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地铁青年职工技能提升和技术创新。

  现在,除了日常工作,郭晋龙不定期在地铁夜间停运后进入现场进行排查,常常凌晨三四点才能回家。他用行动与坚守,为呼和浩特地铁建设与发展贡献着力量,在轨道上继续书写自己的传奇人生。(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读图
   第05版:内蒙古足球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出彩
   第08版:观察·阿拉善高新区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民主与法制
   第11版:先锋
   第12版:科技
工匠精神淬炼技能大师
■要闻一览
未来消费者在哪里“买买买”?
超大直径盾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