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感念与感怀中感悟

——评阿勒得尔图《乌兰牧骑纪事》
  ◎孙耀华  李树榕

  当阿勒得尔图一部近4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肩负着“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等重任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急于了解的就是作者通过对60多年内蒙古乌兰牧骑足迹的追溯,究竟能沉思出一些怎样的情怀和境界?!

  一

  “响彻草原的红色序曲”,从作者设置的第一篇章的题目就不难看出,这是在沉思乌兰牧骑的历史根脉。我们曾不止一次想过,乌兰牧骑为什么会出现在新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作者用充满感激感动的心理,将沉思的客体聚焦在了1946年筹建“内蒙古文工团”的那样一批人、那样一批红色文艺工作者的身上,其意图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

  周戈,一位当时年仅31岁就被人们尊称为“老延安”、从湖北长江边到延安又从延安来到内蒙古的革命者。这是一位善于读书的学者型文艺工作者。当他受乌兰夫主席之托创建了内蒙古第一支红色文艺团体——内蒙古文工团时,他创作的《内蒙古文工团团歌》便应运而生:“我们是草原的骄子,一支人民的文艺战斗兵。草原的色彩,草原的声音,用我们祖先英勇的故事,鼓舞起受苦受难的人民!谁说沙漠就是荒凉,有了人民就有了生命。”短短的72个字,“人民”二字就出现了3次!尤其是当这位生长在长江边的武汉汉子面对浑善达克沙地不由自主地感慨“沙漠”之“荒凉”时,一句“有了人民就有了生命”,便体现出深谙红色文艺时时刻刻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所以,乌兰牧骑的根脉在这里,乌兰牧骑的“初心”也在这里。

  当阿勒得尔图沉思乌兰牧骑的历史根脉时,1946年4月1日,在张家口市成立内蒙古文工团时的一幕,就是对革命文艺核心价值观的揭示。那一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主席乌兰夫宣告内蒙古文工团正式成立。他给内蒙古文工团制定的工作方针是“一、坚持党的文艺路线、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二、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三、大力培养民族艺术干部;四、文工团既是文艺演出团体,又是培养艺术干部的学校。”这与今天乌兰牧骑的工作职能多么相似!“成立大会上,乌兰夫给我们每一个队员发了一本原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接过后紧紧贴在胸口,如获至宝。”当70年后,作者带着沉思走访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莫尔吉胡时,老先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讲话》精神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我把这本书带在身边20多年……”

  莫尔吉胡,是内蒙古艺术学校的老校长,是著名的民族音乐创作者和研究者,也是发现并培养了歌唱家拉苏荣、德德玛、腾格尔等音乐天才的民族艺术教育家。“为人民服务,在学校里,就是为学生服务!”这是我们沉思他的成就时最大的收获。他告诫我们,讲课不能把话说得太透太没有余地,要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造性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启发并带领他们探索问题的真谛。是的,老校长的这番话我们一直铭记在心,就是因为教育工作的“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确确实实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好好服务!这,就是红色文艺精神对文艺界之外的渗透和影响。

  由此不难看出,阿勒得尔图是多么怀念70年前那段闪光的历史啊!所以,他不由自主地时而让自己融化在周戈老先生的歌词中,时而又融化在莫尔吉胡先生的回忆中。这样的“融化”,让我们忘记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走进了他所感念的客体,进而让我们浮想联翩、热血沸腾。

  二

  近年来,在多次关于乌兰牧骑的研讨会上,有人提出了一个概念——“永远的乌兰牧骑”。于是,我们不禁会想,乌兰牧骑“永远”的究竟是什么?是作为公益演出为主的艺术团体的行政编制?是乌兰牧骑队员?还是乌兰牧骑队员创作的作品?抑或是乌兰牧骑的精神?显然,这也是阿勒得尔图一直沉思并试图通过沉思几代乌兰牧骑队员的“生命史”“生活史”给予回答的。

  所以,当我们统揽全书时,最难忘记的就是曾经作为第一支乌兰牧骑即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第1代队员和第6任队长巴图朝鲁的生活经历,他的事业、他的贡献、甚至他的命运,都让作者在深切的感触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怀。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对于老一代乌兰牧骑老队员而言这也是当之无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牢牢吸引并推进阿勒得尔图“沉思”的力量,让他不止一次融化在了87岁高龄的巴图朝鲁老先生的讲述中,当他在书中记述这段往事时,仿佛自己就是一位亲历者。

  1964年,苏尼特右旗时逢大旱。没有水就没有草,没有草就没有牛羊,没有牛羊牧民就没有生活保障。面对这样的处境,已在乌兰牧骑工作了7年的巴图朝鲁和同志们执意要在乌日根的荒原上为牧民们打出一口水井。但,谈何容易啊!

  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概念。但,怎样做才是“为人民服务”呢?当很多了解乌日根地理情况的人坚决反对打井的冒险行为时,乌兰牧骑队员们便再一次领会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为了集体利益、别人的利益、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看着牧民老乡嘴角的龟裂以及从不怨天尤人的生活态度,乌兰牧骑队员们再也忍不住了。他们用乌兰牧骑四项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服务”的工作方针说服了相关领导,挖井,终于开始了!然而,挖着挖着就发生了塌方,危及生命危险的实情,将导致工程前功尽弃。至此,巴图朝鲁们才知道牧民们为什么宁肯忍受饥渴也不轻言打井。怎么办?怎么办?

  这时,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焕发出了灿烂的光辉。在危险面前,巴图朝鲁挺身而出,他在腰间系上一根绳子,勇敢地跳入井底,一锹一锹地加快挖掘。一遇险况,同志们就立刻把他拽上来。有时,他站在冰凉的水中劳作许久……就这样,连续干了7天,井,完成了!牧民乡亲们欢呼之余,不约而同地把它称为“乌兰牧骑井”!就在大家庆功的时候,乌日根大队年龄最长的老阿妈来了,她深情地吻遍了每一个乌兰牧骑队员的额头,这是蒙古民族长者对晚辈最高的礼节!随之,井边上树起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乌兰牧骑井”。

  一晃52年过去,2016年当巴图朝鲁故地重游时,牧民群众簇拥着他又来到“乌兰牧骑井”边,而这眼井的水依然清澈甘甜!在此,我们的“沉思”也通过作者的记述融入了客体的情怀——是啊,永远不枯竭的与牧民们心心念念的何止是井水,而是乌兰牧骑队员扎根基层、心系牧民、服务牧民的“乌兰牧骑精神”!

  众所周知,报告文学秉承的基本原则就是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不能虚构,即便运用文学手法,也要坚持“小事不拘,大事不虚”。今天,当巴图朝鲁老人听到作者记述了他的事迹而露出腼腆的笑容时,“我们向牧民学到了很多!”是老人家重复最多的一句感言。是啊,情怀与时代的关系被老人阐释得淋漓尽致:“并不是我们有多么高尚,而是那个时代的思想教育的伟大力量自然而然把你拉到了这个高度上来”。这是一句多么谦逊又多么深刻的总结啊!由此可见,乌兰牧骑队员用实际行动铸就的乌兰牧骑精神不仅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乌兰牧骑队员,也会鼓励着各行各业“为人民服务”的人。

  至此,答案明确了,永远的乌兰牧骑,就在于她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

  三

  我们倡导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铸就的事实,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身处其中的铁的事实。阿勒得尔图恰恰是通过对乌兰牧骑发展历程的回顾,写出了没有这些字眼却又时时处处体现这个道理的境界。

  毋庸讳言,乌兰牧骑的命运是随着祖国的命运跌宕起伏发展过来的,而这个“发展”离不开“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事实,便渗透在其发展历程中。无论是70多年前“老延安”周戈同志把自己创作的剧本《血案》翻译成蒙古语,又由蒙古族演员搬上舞台,还是久居于红山脚下担任过巴林左旗乌兰牧骑队长,矢志不移研究蒙古族艺术,并在20年前就出版《草原艺术论》的李宝祥先生,在向蒙古族兄弟学习和为蒙古族牧民服务的工作中,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谱写成的厚重和声,一直回荡在内蒙古大地上。

  如果说,通过写人物,作者是在感念、感怀乌兰牧骑精神的形成和社会效益,那么,通过搜寻乌兰牧骑历史上的诸多“第一”和“唯一”,作者领悟到的就是事件中蕴含的社会发展规律了。

  1960年,乌兰牧骑队员第一次荣获“全国文教群英会先进工作者”奖励;1964年11月,乌兰牧骑的演出第一次出现在“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汇演”的开幕式上;同年12月,乌兰牧骑队员第一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宋庆龄、董必武等领导人的接见;1965年,3支乌兰牧骑从北京出发拉开了走向全国各地巡演的序幕;1965年,周恩来总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邀请乌兰牧骑队员共进晚餐,那是一顿烩菜加窝窝头……

  为了把握乌兰牧骑的发展规律,也为了领悟阿勒得尔图的“感悟”,我们的好奇心便锁定在了这次巡演的节目单上。

  细细看来,果然不出所料,他们演出的歌舞一直都准确而稳定地踏在了祖国的脉动上。从国际形势看,当时正值援越抗美之际,“亚非拉人民要解放”的呼声甚高,保卫社会主义新中国任重道远……所以就有了双人舞《巡逻之夜》、诗朗诵《枪》、好来宝《达西是个好战士》;从国内形势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而就有了马头琴独奏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女声独唱《红旗一代传一代》和《党的教育好》、合唱《五个不可忘记》,前者既凸显出马头琴作为民族器乐的独特风格,又把时代精神融入到了优秀的民族艺术表现形式中;从地区具体形势看,如何发挥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势,也是乌兰牧骑的节目要表达的题材,于是就有了独舞《好社员》、女声二重唱《人民公社好》、民乐齐奏《社员都是向阳花》等等。党中央想到哪,乌兰牧骑的节目就演到哪,这就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

  在《乌兰牧骑纪事》中,作者还记述了4件令人难忘的往事,一是内蒙古多支乌兰牧骑队伍在全国进行巡演时,学习了许多兄弟省市自治区的节目;二是周恩来总理的秘书曾经向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马头琴演奏家达日玛索要马头琴曲《草原新歌》乐谱的事;三是北京下乡知青李宝森加入乌兰牧骑又为乌兰牧骑队员到北京艺术院校进修提高开创先河的故事;四是蒙古族题材和蒙古语言木偶剧诞生在乌兰牧骑的故事。交往,是第一步;交流,是第二步;交融,是第三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这样相互取长补短,共同铸就的。所以,作者感悟到的就是乌兰牧骑精神也是在多民族文明共同哺育下逐渐形成并发扬光大的。

  今天,当我们比较内蒙古文工团的“四条方针”和乌兰牧骑的“四种功能”时,其基础,就是民族团结的结晶。所以,周恩来总理曾感慨:“应该写一个‘乌兰牧骑赞’!”乌兰夫主席说:“在内蒙古的历史上,应该写上乌兰牧骑的一页!”习近平总书记才会强调要“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评阿勒得尔图《乌兰牧骑纪事》
军旅爱情影片《守望相思树》——~~~◎美成
《哆啦A梦:大雄的新恐龙》——~~~◎王珉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十三五来自锡林郭勒的汇报(十五)
   第08版:观察·兴安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在感念与感怀中感悟
唯有忠诚对赤诚
少年成长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