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强大功效
●科技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第一动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聚力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
●推进社会治理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要以强化共建责任为目标,形成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共治格局;要着眼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因地制宜创新社会治理政策,进一步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蔡常青 马益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党中央从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实际出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把握新时代新阶段发展要求,坚持以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为抓手,聚焦社会治理重点难点和短板弱项,加大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力度,实施重点推动工程,着力在激发新动能上下功夫,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内蒙古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牵引工程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市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把市域社会治理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强大功效。
市域是宏观与微观的转承点、重大矛盾风险的集聚地,是社会矛盾风险排查化解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层级。与县域相比,治理对象更多样、治理风险更重大、治理资源更丰富,一些重大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市域层面统筹推进;与省域相比,指导更直接、管理更具体、行政更高效。总之,市域是撬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支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其要旨在于强化市域属地管理职能,解决市域在社会治理实践中主导性主动性不足的问题,利用市域承上启下的枢纽优势,进一步强化基层治理,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核心是明确地方党委政府在市域治理中“主导”职能,着力在用足和科学配置市域内政治、经济、法治、编制、规划、财政等治理资源功能下功夫;着力在完善治理体制、优化治理布局、创新治理方式、推进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上下功夫;着力在破解基层治理短板制约、防范控制重大社会风险、提升治理效能上下功夫,进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更好地体现在市域治理层面。要从纵向上理清政府职责,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与协同性;从横向上理顺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进而完善条块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市域统筹指导、旗县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本固基、村(社区)源头治理的指挥系统,统筹解决县域难以解决的体制机制、立法和人财物不足问题,着力实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风险控制在市域的目标。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性、创新性工程,要按照“整体设计、兼顾差异、分批试点、稳步推进、权力下放、齐抓共管、低门栏进、高门栏出、持续不断、长期推进”的原则,激励各盟市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聚焦治理体制、治理方式、治理制度、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破解难题,创造出更多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通过及时总结推广各地试点的创新实践和成功做法,以点带面,化一地经验为全区样板,形成示范、突破和引领效应,凝聚起社会共识,激发出各方力量,形成带动全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实施社会治理智能化提升工程
科技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第一动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聚力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要紧密结合新基建和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以“一网三统”为目标,加快数字社会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的乘数效应,优化体制机制,重塑业务流程,提升社会智治水平。
推进社会治理要素“一网统管”。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统一标准,建立全区社会治理大数据基础库,打通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推进技术、业务、数据融合,实现设施联通、信息互通、工作联动。数据信息平台以自治、德治、法治系统为基础,以大数据智能服务为支撑,将线下网格化治理牵引至线上,实现 “人、地、物、 事、组织”全覆盖。厘清责任主体职能职责,实现全域事件一网汇聚,事件处理全程管控,对辖区人口、房屋、重要社会动态等重点要素全方位掌控,为平台实现全要素的智能感知、协同治理提供支撑。
推进社会治理风险“一网统防”。依托数据信息平台, 整合人工、热线、网络、视频等感知手段,借助大数据分析、模型计算,自动实现事件智能挖掘、全面感知,不断提升预测预警、分析研判、智辅决策的准确性、及时性。提升前端智能感知能力,实现社会治安立体化信息化防控、公共安全智能化预测预警。推进智安防控网络建设,打造视频监控、电子侦控、重要场所阵地防控、网络空间安全防控、警力防控、人民群众防控多维防控网络,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
推进便民服务事项“一网统办”。推进社会治理平台和政府服务平台融合,创新集成智能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数据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指挥调度、联动处置群众诉求、提供便民服务、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等作用,为群众提供信访渠道和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对接政务服务平台、党群心连心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消除各部门数据信息孤岛,建成“互联网+”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对接,拓展便民服务功能,推进便民服务跨上新台阶。
实施社会治理政策创新推进工程
推进社会治理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要统筹政府、市场、社会方量,以强化共建责任为目标,大力弘扬契约精神,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形成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共治格局;要着眼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全面培育壮大多元治理主体,因地制宜创新社会治理政策,提升社会工作者素质和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创新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政策。深入推进简政放权,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制定完善孵化培育、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拥护党的领导、政治上可靠的行业协会商会、公益慈善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清単,把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和引导网络社团社群健康发展。加强对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建立健全考核、评估管理、社会监督机制。各级政府要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与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签定协议,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责任落实机制,依据协议督导事项落实,推进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事项有效落地。
创新社会治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健全政法干警激励保障政策,全面落实从优待警措施,增强干警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健全司法辅助人员、警务辅助人员、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健全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仲裁员等法律服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政策。强化城乡社区工作者、网格管理员队伍等的职业保障,调动社会治理基层一线力量的积极性。探索开展社会工作职业分类分级管理,完善心理健康、专业社会工作等领域专门人才培养机制。
总之,要通过契约方式,发扬创新精神,将各级各类社会治理任务落实到位,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作者单位:内蒙古北宸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