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陵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的辽庆州遗址,由东陵、西陵和中陵组成,是辽代圣宗、兴宗和道宗三帝的陵墓。东陵为圣宗陵,亦称永庆陵,西陵和中陵哪座是兴宗陵、哪座是道宗陵目前尚不清楚。
庆陵始建于辽圣宗时期,砖木结构,作穹庐形。建成后屡遭森林火灾,但经不断修葺、兴建、扩充,终成方园10余里、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的陵墓群。金灭辽后,陵墓中的随葬物品被盗一空,元、明、清三代也不再维修保护,近现代又遭军阀和日寇的肆意盗掘,使庆陵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庆陵建造时正值辽代极盛时期,随葬物品极为丰富、豪华、奢侈。3座陵墓内原来都有精美的壁画,但由于陵已残毁,壁画损失严重。1993年7月,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组织专家对东陵壁画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临摹复制,留下了可资查考的摹本及照片资料。从规模和艺术水平而论,东陵壁画是庆陵中最多的,画得也较好。本文通过对东陵壁画中的四季山水图进行艺术上的考释,以探寻其美术史意义。
二
四季山水图绘于东陵中室四壁,分为春、夏、秋、冬4部分,均为5米高、4米宽,是目前我国仅见的以四季山水为主题的古代墓室壁画。从艺术角度看,壁画气势宏大,构图讲究,内容丰富多彩,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辽上京一带一年四季大自然不同的风貌特点。
《春》表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起伏的山坡中间,流动着一条刚刚解冻的蜿蜒的小溪,溪中游弋着寒鸭、鸳鸯,山间复苏的杂草、美丽的杏花、丛生的嫩柳以及奔跑的小鹿,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北国风光。画面用笔简约,线条较粗,色彩丰富而和谐,动物表现尤为生动传神。
《夏》表现盛夏时节幽深的山谷、郁郁葱葱的树林、湍急奔腾的河水,以及身轻体健的梅花鹿和翻飞的燕子。在以石青、石绿为主的色调中,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并伴着鲜艳的芍药和牡丹,很好地表现出北方草原盛夏时节的自然景观。画面构图饱满、色彩浓艳、用笔潇洒奔放,在线的组织运用上有铁线描,山石多用斧劈皴,使人感到真实、自然、亲切。
《秋》是四季山水壁画中保存最好的部分,它不仅画面内容丰富,表现手法也最为娴熟。画面表现山坡、树林、落叶,地上有鹿的追逐与嚎鸣,天空有飞鸟数列,表现了候鸟春去秋归的情景。红色的霜林使《秋》色彩最为鲜艳,整个画面具有愉快而颇为热烈的情调。作品用笔生动传神,设色浓重艳丽,以赭石、朱砂、藤黄为主,辅以石青、石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很好地体现了庆陵山上的自然风貌。
《冬》表现寒冷的雪地、寂静的山间、枯树与灌木。画师运用苍劲的笔法,单纯的色彩,把整个画面统一在一种灰黄的色调之中,抒写出一种“冬山惨淡而如睡”的境界。画师好似有意运用“复古”的形式将现实环境净化、理想化、永恒化,藉以抒发个人的情绪意念。在这一点上,和宋以来文人绘画“荒、寒、孤、寂”的整体风貌一脉相承。
总之,四季山水图同中国古代众多的墓室壁画在题材内容上明显不同,它真实地描绘了北方草原独特的自然景色和契丹民族熟悉的生活环境,具有突出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在绘画形式、表现技法和造型风格等方面又明显地受唐宋以来传统绘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传承脉络。整体而言,四季山水图在绘画风格上接近于中原画法,但在艺术处理上又具有特色。作品在表现自然万物时,不仅描绘了树木花草随季节的变换而变换,同时也表现了动物习性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显示了辽时契丹、汉两民族画师对生活的熟悉和热爱。作品构图没有采用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法,而是采用散点透视法,一层山坡重着一层山坡,远近几乎没有大小变化,只是把远处的东西画在上部,采用愈远愈高的办法,使画面十分饱满。壁画还往往将主体的物象加以夸大,不拘泥于实际的比例,以使其形象更为突出。在山水的技法表现上,仍保持唐代山峦相叠、空勾无皴的古朴画法,有利于凸现山中动物的活动。壁画的作者是善画动物的高手,如对山间奔跑的鹿群,对立在山岗上引颈长鸣和隐身山凹、竖起警惕双耳回首注视的鹿,以及对幼鹿向前奔去,母鹿唯恐幼子有失,紧随不舍的情理描绘,都能抓住对象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壁画在表现动物形态的时候,多采用坚实而富有弹性的线条;而描绘山石树木的时候,却是另外的笔法。描写河水和花朵,则用笔轻松细柔,游韧畅达。画师很好地将程式化的山石树木表现和对鹿群、禽鸟、花卉等的写实描绘糅合在一起,体现了较高的绘画技巧。壁画着色大多用天然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朱砂、郝石等都是常用的颜色。画师非常好地把握住壁画的艺术语言,能够以具有强烈绘画性的简约风格重新诠释青绿山水富丽辉煌的传统,又能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契丹时期画家的创作背景。“四季”中每一幅都各具特色,各有点睛之笔,色调也各不一样,但又统一在一种整体风格之中,生动而和谐,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有研究者认为,四季山水图“并非一般的山水风景画,而是富有辽四时‘捺钵’制的含义。”“捺钵”是辽代皇帝游猎时临时所设的“行帐”或“行营”的称谓。据《辽史》记载:辽圣宗时,四时“捺钵”开始有固定的地点和制度,春季在长春州的鱼儿泊和混同江捕鹅钓鱼;夏季到永安山或炭山避暑张鹰;秋季去庆州伏虎林射鹿;冬季赴永州广平澱猎虎。辽帝去“捺钵”时,一般都有契丹和汉人官员随行,经常在“捺钵”时“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可见“捺钵”制并非单纯的游猎活动。“墓室壁画中的四季山水虽然没有画钓鱼、打猎的人事活动,但从其中一幅比较完整的秋季山水图中,可清晰地看出山峦叠亘起伏、空中雁鹄飞翔、林间鹿群出没,正是进行秋季‘捺钵’的场景。”
在宋以来的陵墓壁画中,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的题材及孝悌故事的作品居于多数,如宴饮、伎乐、梳妆、狩猎、出行、耕获、捣练、放牧等,画中少有山川树木。例如为数众多的“出行图”中,主人出行,周围或武士执戟而从,或侍女相侍相拥,突出描绘死者生前地位的显赫、生活的奢华。而庆陵壁画中的四季山水图为我国古代墓室壁画中所仅见。那么,辽圣宗的墓室四壁,为什么要绘制巨幅的四季山水图?笔者以为,从保存下来的壁画摹本和照片资料,还不能得出此四季山水图即是表现圣宗四时“捺钵”情景的,但在圣宗墓室中描绘四季山水,显然和辽代四时“捺钵”制有关,或者说,正因为有了四时“捺钵”制,辽人才对四季山水情有独尊,此四季山水图对四时“捺钵”也许具有一种形象或象征意义。
三
庆陵壁画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代壁画墓群,在辽墓壁画中也最具有代表性,其中的四季山水图以其题材的独特、内容的丰富、场面的宏伟,画面表现的自然生动以及鲜明的个性风貌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四季山水图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契丹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依恋以及死者及其后人美好的希冀:通过壁画这种形式,把辽庆州一带的自然景色移植入墓室之中,折射出辽代鼎盛时期契丹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