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和民谣

——纪录片《黄河尕谣》观后
《黄河尕谣》剧照。(图片源自网络)
  ◎照日格图

  上次被民歌或民谣打动,还是在8年前。那时,我接了一家音像出版社的工作,翻译近100首内蒙古阿拉善民歌。拿到被翻译的作品才发现,那些民歌离我的文学经验和翻译经验相去甚远。看着交稿日期一天天临近,我曾一度高烧不起。退烧后,我找了一名原籍在阿拉善的老先生逐字逐句地问,一句句地弄懂每一首歌的来历,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在某一个黄昏,我突然理解了那些简单朴实的民歌里所蕴含的力量,原来他们都是一些关乎时光、关乎土地、关乎大自然的抒情句。我走在小区的假山旁,看着夕阳西下时,那些我原本以为很难翻译的歌词一句句地在我脑海里跳跃。

  气势恢宏的高山上,

  缭绕着云雾多凉爽。

  即刻要投身去异乡,

  见一面情人放心上。

  离现在不知多少年前的一个小伙子,日出时分打马走过云雾缭绕的大山,去与心上人会面。因为是清晨,夏日的炎热还未到来,而马背上的他,因为有了向往的爱情,自然会有舒爽的心情。我的翻译从此变得顺畅起来。状态最好时,我甚至一天翻译了30首。

  最近一次被民谣打动,是在2020年春天听到张尕怂的《早知道在家待这么久》。那时候,我整整在家待了45天,耐心到达了一个节点。快手中唱歌的小伙子,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拿着一张银行卡自弹自唱,在三弦的伴奏下唱出的歌词不乏幽默和自嘲,曲子则带着泥土的气息,加上歌手用西北方言的演唱,无不让人印象深刻。在那天晚上,我甚至还模仿这首歌词,在同事的小群里发了一首类似的歌词,逗得大家纷纷发送大笑的表情回应我。

  当时以为,这个不知何许人也的张尕怂,大概是一位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看到夕阳西下就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唱了一首。直到在春天节前看完纪录片《黄河尕谣》,才更深刻地了解了他,和他身后的那片土地。

  记录

  早在张尕怂没成为网红的2013年,同样作为甘肃老乡的青年导演张楠开始跟拍张尕怂,一拍就拍了4年,并制作成了一部长纪录片。这部名为《黄河尕谣》的纪录片,赶在春节前夕上映。

  按照世界纪录片分类,把记录音乐和音乐人的作品统称为“音乐记录片”。我国也曾试着拍了几部音乐纪录片,但因为失去独立精神,所以拍出来的作品很容易就成了某位歌手或某一首歌的宣传片。

  在拍摄《黄河尕谣》之前,导演张楠从微博上看到张尕怂,就被他歌曲里的浓浓西北味和张尕怂的演唱的态度打动,从新影集团离职后,便投入到了《黄河尕谣》的拍摄。和所有的小纪录片的命运一样,起初这样一部纪录片缺少资金和人力是不难想象的。尽管后来事情顺利了一些,但拍摄加剪辑,用了张楠导演6年的时光。

  张楠在这部纪录片里记录的不只是张尕怂,而是以更为广阔的大西北为背景,讲述了一位“80后”音乐人带着自身的生存状态,游走于城市和乡间的点点滴滴。如果细品,还能从片中品出主流与非主流的冲突、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来。

  羊皮筏子

  《黄河尕谣》里最惬意的镜头,莫过于张尕怂躺在羊皮筏子上,耳边是呼啸而过的大风,头上是蓝蓝的天,筏子下面是流淌的黄河水。

  乘着羊皮筏子回到故乡,张尕怂就会和这里的泥土黏在一起。纪录片的开头,他去山上录回声,遇到老乡,还会邀请他唱几首秦腔。当他在山间跑来跑去时,沟沟坎坎的西北大地上,风卷着沙尘呼啸而来,奔流不息的黄河水给了他大自然的原始声音。张尕怂喜欢在自己的歌曲里加入这些声音,让作品显得更加原始粗狂,更接地气。片中张尕怂去拜访老艺人,从他们那里听取大西北最原生态的音乐形式。可以说,大西北给了他音乐的全部原始资料和原始冲动。以至于稍稍成名后的张尕怂,他最忠实的粉丝也大都是那些漂泊在全国各地的西北人。片中详细地记录了张尕怂拜访一位老艺人的经过。在狭小低矮的屋子里,多年不唱的老艺人弹起琴,原汁原味地唱起来。张尕怂听着没有任何雕琢的声音吸着烟,陶醉和沉思起来。还有一次,张尕怂去参加一次露天集会,被要求唱歌时,他大大方方地唱起来,与周围的人和环境融为一体,很难看出谁是村民,谁是歌手。在片子里看到张尕怂在井上取水的画面时,笔者看到的是大西北对于一位他常年漂泊的孩子的养育。

  《黄河尕谣》不仅记录了张尕怂的音乐,同时也记录了他在故乡的生存状态。当张尕怂光着膀子奔跑在玉米地里时,他就有了一种主人的感觉。片中最温馨的场面,是张尕怂和妹妹聊天,妹妹根本不相信哥哥能上电视里,而哥哥面对妹妹也不避讳自己一路的辛劳和成为“明星”后的一点点骄傲。

  在爷爷去世后,张尕怂按照村里的仪式让爷爷入土为安。守孝时,张尕怂尽情地给爷爷弹唱自己创作和改编的歌曲。从中可以看出,音乐对于张尕怂而言,早已突破娱乐的园囿,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成了他的生活方式,他活着的证明。

  当然,在家乡张尕怂也会迷茫。他时常寻找曾经的岁月,寻找儿时的家,甚至在儿时的房墙上,写下自己的小名。无论是他还是对于很多有乡村童年的人来说,故乡早已不是地理位置,而成了向往的方向。

  喜欢影片的最后一幕:下了雪,银装素裹。被大雪覆盖的村庄犹如迷茫过后的人,无比清醒;又如同回到家乡的游子,宁静而踏实。

  火车

  《黄河尕谣》里,经常出现火车。张尕怂坐上火车,就要去远方。最远的时候,他甚至在一年时间里走了103个城市。每到一座城市,他都是自己联系演出场所,坐在狭小的舞台上,嘴角微微上扬,弹起三弦认认真真地唱着,有时候是边唱边喝。身在酒吧的人们,很少认真聆听他的歌,他们聊着自己的,很多时候张尕怂的音乐,是他们聊天时的背景音乐而已。他却依然我行我素,在一座城市唱完,便坐上火车,去另一个城市。

  《黄河尕谣》里相对完整的一个故事,是张尕怂和几个音乐人,一起参加《中国达人秀》。这样一个以博眼球为主,让收视率主宰一切的综艺,很显然不符合张尕怂的性格。但张尕怂向现实低头,去配合节目组。尽管他和他的音乐团队焦灼地排练和等待,但最终他们的作品没能在《中国达人秀》上播出。如果不是因为2020年的新冠肺炎,如果不是因为快手,不知道张尕怂还会等多久。

  在苏州的下雨的夏末,张尕怂坐在台下听台上两位老年演员用当地方言唱地方曲种。这样的作品,似乎与张尕怂的音乐风格相去甚远,但他耐心地坐在台下听,还和那位唱了半辈子的评弹演员相互问好,交流心得。都不是主流的音乐从事者的他们,在陌生中,找到了彼此熟悉的意味,这也是他们能给予彼此的慰藉。这方小小的舞台意味着什么,对于他们可能有各自的答案,但一定也有共同的部分。张尕怂在《谈恋爱》里唱:

  春天来了,

  把你手拉上,

  兰州的商场逛一逛,

  给你买衣裳。

  新衣裳穿上,

  新包包拎上,

  电影院转一趟,

  酒店我们住上。

  虽然他对大城市充满了渴望,城市给予他的却非常有限。城市文化的圈子化,而他只能站在圈外观望。就算偶尔有演出或发唱片的机会,但那也是给城市主流文化注入一点新鲜感而已,并非是城市文化的主流。城市也让他囊中羞涩,兜里最少时只剩下60元,一张火车票,也需要朋友资助。片中有几处在饭馆吃饭的镜头,那些饭馆,几乎和他在陌生城市的居住空间一样狭小。如果说物质上的匮乏,张尕怂可以承受,那自己音乐上的微妙变化,成了他焦虑的理由。他说,我也不知道我现在唱的是什么,好像离民歌越来越远了。因为包括张尕怂的姐姐在内的家人,都希望他凭借自己的音乐才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现实面前的张尕怂,有时候的确会迷茫,不知道怎样在城市里走下去。但他会一个人悄悄地跑到城市的边缘,大喊一声“张尕怂,你会火的!”

  张尕怂从小说话就有点结巴。在纪录片里他自己也说:“我记得我说一句,大家就笑一句,我心里不是很得劲儿。”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一种隐喻,城市越大,他们的话语空间就越小。

  笔者在结束这篇小文时,打开最新一期的《新周刊》,看到张尕怂被评为2020年度音乐人。除了短视频媒体的推波助澜,这大概是张尕怂和他的音乐,已得到更多人认可的佐证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纪录片《黄河尕谣》观后
~~~◎张正
~~~◎关东客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广告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云上103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广告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故乡和民谣
漆蓝色的江南
遏制电视剧 浮华浮躁需多方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