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漆蓝色的江南

◎张正
  黑陶的散文集《漆蓝书简——书写被遮蔽的江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努力把我们带到一个一个的现场,他的文字不是用手写(敲)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用眼睛看出来的。读他的文字,感觉到他一直在行走,在寻找。他走遍了江南,走遍了江南的山山水水,他在寻找一粒粒散落在江南的自然的或人文的明珠。他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丰富、更真实、更完美的江南,那是作者心目中的江南。

  由诗而文,作者最满意的也许是自己诗人的桂冠,但作者所从事的新闻单位工作的实际,是否也影响到他的文字像新闻作品那样具有亲临现场的感觉呢?要么就是同样从江南那方土地上走出的徐霞客的脚印诱惑了作者的步伐吧?这是作者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行为,正如他在《后记》中自我评价的:“这是一册凭借亲历体验,用个人视角努力显示真实江南的地理空间和文学空间的文字集。”新闻界有句名言: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所以“脚力”是新闻工作者需要增强的“四力”之一。借鉴到作者这里,散文原来也是可以用脚走出来的。

  散文写作毕竟不同于新闻采访,散文更多关注的是人的心灵世界,而新闻关注的是现实——是明天的历史。作者用脚走出来的散文中跟我们常见的散文作品相比明显地多了现实的内容。作者的文字,不囿于一山一水、一景一点,不止于人文历史资料的引用堆砌,作者借助个人的眼这个独特的视角,自由地穿梭在古与今、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之间。他描写的也许是自然景观,他引用的也许是历史典故,他真正要展示的,却是水墨画一般灵动、厚重的江南。读他的散文,如在欣赏一幅幅山水画,最真实的感受便是:身临其境。他带我们走进的不仅仅是江南这个“现场”,他的文字还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充满魅力的“磁场”,吸引我们走进作者精心营构的艺术氛围,走进江南、认识江南。

  散文是自由的,我们自中学生时代便耳熟能详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虽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虽然理论界意见不一,但散文比诗歌、小说、戏剧等其他文学种类自由,这一点毋庸置疑。散文究竟可以自由到什么程度?是否可以像通常所说的那样:韵文以外的一切文字都可以成为散文?作者用文字向我们证实了这样一个观点:散文没有什么不可能!作者在《后记》中说:“书中,我贪婪地使用了传奇、新闻、诗的片段、公共语言抄录、书信、故事、日记、访谈、科学笔记、蒙太奇、年谱等体裁(手法)。”与作者同乡的青年诗人盛慧说:“自由就是最大限度地成为自己”“黑陶让文字重新获得了尊严,和人的存在一样,尊严是散文存在的一种必要组成部分,虚弱的、千篇一律的散文方式,像模具一样,窒息了散文的呼吸。”

  作者结构散文的方式可以说走到了一种极限、一种边沿。在《深溪:苏皖交界地的星空》一篇中,作者用17张照片或17组镜头,分暮前、入夜、黎明3个时段,向我们展示了诗画一般的深溪。在《大浮:旋转庙会》一篇中,作者采用的仍是照片或镜头法,通篇貌看杂乱、无序,但描写庙会的喧嚣、热闹,还有比这更恰当的表现形式吗?看似无心、笨拙的形式,却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在《严家桥:江南》一篇中,作者将资料的引用“冒险”到了一个极致,却丝毫没有让人产生“剽窃”的感觉。在《万石:颜色博物馆》一篇中,行文形式的简单怕只有作者有这样创新的魄力与智慧了。散文的独特性在作者的文字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看来,一切艺术作品能否感人,能否让人震撼,本质其实非常简单:主要看你在其中是否投注了以及投注了多少你的真正生命。”这是作者在《鹅湖镇:鹅湖会》一文中的感悟。是说南宋哲学界巨擘朱熹、陆氏兄弟的“鹅湖会”,也是在说作者自己、在说我们——一切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我们投入了,我们又收获了,就像作者收获了漆蓝漆蓝的江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纪录片《黄河尕谣》观后
~~~◎张正
~~~◎关东客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广告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云上103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广告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故乡和民谣
漆蓝色的江南
遏制电视剧 浮华浮躁需多方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