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挤”出来的牛日子

  □本报融媒体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实习生  刘瑶

  近日,记者走进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柳树川村新丰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牛舍,只见几十个戴着耳标和项圈的活泼可爱的小牛,正在安静地饮水。

  “耳标就是它们的身份证和户口本,上面记录了小牛的家庭成员以及生日信息,养殖人员根据耳标信息,在繁育时将牛区分开来,保证下一代血统的纯正。”养殖场的陈洪军告诉我们,小牛脖子上的项圈内有电子芯片,连接电脑,能实时监测牛的生命体征和健康情况。

  “吃得好才能产得好!我们为这些牛聘请了专业‘厨师’,它们每天的‘伙食’既要好消化,还要有营养,这样产出的奶才又多又好。”养殖技术员说,自从请了专业“厨师”后,奶牛产奶量已由过去的每头每天10余公斤达到现在30余公斤,高投入带来了高产出。

  走进挤奶厂房,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环境,以及先进的现代化挤奶设备。一股浓郁的奶香扑鼻而来,但放眼望去,却没发现一滴牛奶,这让我们颇觉奇怪。陈洪军介绍说,每天凌晨5时起,这里就会忙碌起来,奶牛每天按时有序走上挤奶台,挤奶工人认真为奶牛擦拭消毒,给每头奶牛带上自动挤奶器的奶瓶后,34台全自动挤奶器高速运转,挤出的牛奶全封闭无菌式直接流入管道,经过冷却低温除菌处理后直接进入储存密封袋中,送往下一个销售和制作地点。

  亲眼看到挤奶工厂里嗡嗡作响的机器和先进的流水生产线,现场采访的我们不由发出感叹,传统人工挤奶已由现代机器代替,且在整个挤奶灌装过程中见不到一滴牛奶,真正做到了保障每一滴牛奶的纯净。

  早在2004年,陈洪军退伍回到科尔沁镇柳树川村建奶站。当时,各家各户要把奶牛赶到奶站进行统一挤奶,由于奶牛缺乏统一管理,饲料配方不够科学,牛奶品质也难以保证。

  2008年,受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影响,奶牛养殖业一直低迷不前,很多养殖户倒奶卖牛开始转向发展其他产业。可还是有部分村民力挺陈洪军,跟着他咬牙坚持。因为最开始好多村民没钱买奶牛的时候,都是陈洪军出钱帮忙买的奶牛。就这样,陈洪军和养殖户们严格按照鲜奶收购企业的要求操作,熬了过来。也正因如此,陈洪军输送的奶源和他的人品,在合作厂家及当地百姓的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

  2012年,陈洪军成立了新丰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占地面积116亩,饲料基地2000亩,发展入社成员113人,安排就业50人。每年仅向内蒙古伊利乳业有限公司输送优质鲜奶1400余吨,收入就达600万元。

  “为了保障奶源的纯净,我们合作社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供应饲料和架子牛、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病情、统一回购奶牛。” 新丰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洪军说,现在牛奶日产量达4吨,除了配送市区居民的订单和向伊利集团提供奶源外,还新增了无任何添加剂奶制品加工项目,现已投产,开始生产加工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等产品。

  新丰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存栏奶牛620头。

  “有机会的话还是想出去考察学习,还要对设备继续改造升级。持续完善‘种养+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谈到合作社未来的发展,陈洪军说,要乘着兴安盟发展“两头牛”的政策机遇,做大奶业这篇文章,让日子越来越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21奋斗新征程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市场监管
   第07版:2021践行新理念 阔步新路子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8版:云上103
“挤”出来的牛日子
云闪
〖云吧〗
把吉祥抱回家
青山区:地企互派挂职干部 推动党建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