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开学前夕,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这是教育部继2018年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提出严禁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后,再一次发出中小学生手机进课堂禁令。
禁令的背后,是屡禁难止之痛。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更为多样的资源、更加灵活的方式。将手机和作业、睡眠、读物、体质并列,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相关联,可谓意义深远。
“不可否认,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中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很容易被眼花缭乱的各种软件吸引。我曾在班上做过一项调查,学生上学带手机主要用于聊天、刷各种视频软件,还有一部分是用于搜答案,真正用于学习的少之又少。手机进入课堂,严重影响学生上课注意力,同时经常低头摆弄手机,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淡漠。”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学生处副主任张兴龙说。
该校高一六班班主任刘珊旻认为,手机的危害远不止于此。“电子产品对眼睛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班上60%以上的学生都是近视眼,这与电子产品的泛滥使用有很大关系。而且,学生极易从手机中接触暴力、低俗等不良信息,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可以说,中小学生手机管理问题,是家长、学校、教育部门共同之痛。如何管理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无论是全国两会还是地方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提出关于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相关提案议案。就在教育部印发通知不久,自治区教育厅也印发通知,对手机校园管理作出安排,各地各学校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先行先试,在3月1日开学之际,通过致家长一封信、班会等方式向家长和学生宣传不适当使用手机的危害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学校与家长、学生共同签订《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学生携带智能手机、电子产品进校园管理协议书》,在家长、学生了解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制度的前提下,如果学生确实需要佩带手机,则由家长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核实批准之后,发给学生“准许佩带手机标识”,学生方可佩带手机。所带手机入校后第一时间交予班主任保管,放入给每个班级配备的手机管理箱里。
“学生一进校就将手机放到管理箱里,放学时取走。寄宿的学生周一放进来周五取走。这种方法有效避免学生上课使用手机,也不影响放学联系家长、扫码骑车,合理解决了手机难题。”刘珊旻说。
不仅如此,三十八中每个教室门外都有一个小筐,里面放着学校给每个班级配备的应急公用“老年机”,用于家长和学生之间应急联系。手机全天静音,由各班级手机保管员负责在课间查看信息和电话,并及时告知学生。
“没有了手机吸引注意力,上课听课效率更高了,跟同学相处的机会也更多了。”高一二班学生张晓云说。
“手机管理也让家长很头疼,孩子自控力差,管的过头了容易引发冲突,这样统一管理,有效的防止孩子在课余时间玩手机,切实解决了家长的顾虑。”高一二班家长芦先生说。
这一做法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拥护,各学校也纷纷来取经。
呼伦贝尔市全面开展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原则上不允许手机进校园,如确实需要带手机进入校园的,由家长填写申请表报告班主任进行登记,学校提供专门箱柜,统一保管手机。同时,严禁教师通过微信群和QQ群布置作业。为方便学生与家长联系,还在学生宿舍安装一卡通固定电话。
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制定携带智能手机、电子产品进校园的管理办法或者细则,严禁教师和学生将手机带进课堂,教育学生科学合理使用手机,引导家长履行监管责任。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四小学除了要求学生、家长不得将手机带入学校外,还取消了手机布置作业和手机检查作业。
“这也是一个契机,让我们思考在教育过程中的缺失。一是培养学生自律、规则意识,帮助他们形成依照规则行事的良好习惯。二是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放下手机去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张兴龙说。目前学校增设了音乐、棋类、摄影,书法、机器人等社团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同时充分利用大课间开展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缓解视力疲劳。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四小学副校长梅花坦言,中小学生手机管理,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事情。父母要切实担负起教育监护责任,制定合理的学习作息时间表,引导子女养成阅读、艺术、运动、实验、社交等多方面的兴趣,防止“手机依赖症”。另一方面,也希望各种手机软件开发针对未成年人设置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开发安装自动提醒软件、手机使用限制系统等,帮助学生合理使用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