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团结奋斗 同心筑梦

民族团结一家亲。
牧民歌唱共产党。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连队。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

  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守好 民族团结 生命线

  □苏永生

  内蒙古是全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7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祖国大家庭温暖的怀抱里,内蒙古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推进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演绎了血浓于水、历久弥新的民族团结故事,书写了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内蒙古篇章,一如既往地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人心齐、泰山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共同奋斗,创造了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区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更加需要各民族紧密团结,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凝聚起“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内蒙古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营造了团结和谐的良好环境。在满怀豪情开启“十四五”新征程的时刻,更加需要发扬民族团结光荣传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内蒙古2500万各族儿女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并肩携手、砥砺前行,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本报记者  苏永生

  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动人故事,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民族团结历史佳话。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各族群众中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深深扎根各族群众心间。

  加快经济发展,夯实物质基础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离不开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2021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脱贫攻坚成就振奋人心:2020年,自治区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全年投入扶贫资金112.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6751个,剩余1.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从自治区所有贫困旗县全部摘帽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自治区多措并举,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让各族群众切实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

  ——2020年,自治区积极争取安排了48个少数民族聚居旗县市区中央预算内投资41.29亿元,重点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农业生产发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领域399个项目建设。

  ——落实边境旗市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和自治区预算内资金11.1亿元,支持226个边境地区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2020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安排民族机动金2亿元,主要用于扶持民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民族事业发展项目,优先支持社会公益性项目。共下达各盟市旗县民族地区转移支付19.06亿元,比上年增加14.06亿元。

  随着天气转暖,兴安盟扎赉特旗阿拉达尔吐苏木沙日格台嘎查广场也开始热闹起来,各族群众经常聚在这里一起跳舞健身。

  这个嘎查是一个蒙古族聚居嘎查。10年前,嘎查房屋破旧、道路泥泞,村民人均年收入徘徊在1800元左右,全嘎查392户村民80%的住房是土房和危房,近70%的住户是不同程度的贫困户。2014年到2019年,嘎查定点帮扶单位自治区民委累计向沙日格台嘎查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979.2万元,帮助嘎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富民产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嘎查3个自然屯全部修通了水泥路,彻底告别了土坯房,新修了广场、民俗馆、党群活动中心。嘎查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2018年摘掉了贫困嘎查的帽子,2019年75户贫困户全部退出了贫困行列。现在,嘎查群众正在帮扶工作队的带领下,想方设法积极发展生产,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挺进。

  阿拉达尔吐苏木党委书记云峰说:“近年来,沙日格台嘎查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集体经济也有了积累,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嘎查组建了马头琴、四胡、安代舞3支队伍,经常开展文化活动。苏木也在嘎查积极开展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培育活动,表彰自主脱贫户,评选最美农牧民,用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十三五”时期的5年来,自治区累计下达中央和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4亿元,其中向57个贫困旗县下达资金21.48亿元,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累计下达中央支持我区民贸民品企业贷款贴息资金6.43亿元,推进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85个嘎查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法治保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离不开政策和法律的保障。

  201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安排部署。

  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

  条例明确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最高利益,并将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丰富经验以立法形式加以固定,就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社会协同、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多年来,全区上下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矢志不渝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切实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确保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自治区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定期开展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依法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开展民族法治宣传周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全区各级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和自治区实施意见精神,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进网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更多载体。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3个盟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市。52个国家级、278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前不久,内蒙古师范大学被国家民委确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此前,内蒙古大学入选国家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被自治区民委确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这些基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的一批研究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理论基础,提供了重要实践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巩固了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各族群众风雨同舟、砥砺前行,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完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维护民族团结人人有责的意识在全社会进一步增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情感纽带更加牢固。

  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圆梦合力

  这几天,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巴彦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社区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组成“民族团结草根宣讲团”,结合自身经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学生宣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党史知识。社区还开展结对认亲活动,旗、镇包联领导和社区两委成员每名干部与社区居民“一对一”结对认亲,建立日常联系、动态跟踪等长效机制,切实帮助结对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社区党委书记宫晓杰介绍:“我们社区在小学、幼儿园开展‘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主题活动,设立社区‘四点半课堂’,由老党员、老教师担任班主任,让放学后的孩子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大力宣传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集大成、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教育政策,坚定不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自治区大力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借助覆盖35个旗县、遍及农牧区的1692个数字加油站,将大量优秀的蒙古语、汉语数字文化资源全天候地提供给广大农牧民群众,服务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惠及农牧民300多万人。

  ——利用流动图书车、文化车等文化设备,深入农村牧区广泛开展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艺演出、图书阅览等活动,仅2019年,全区就利用流动舞台车、文化车演出5188场次,观众273.47万人次;流动服务书刊借阅30.75万人次,借阅52.44万册次。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集力量,每年组织各艺术院团“百团千场下基层”惠民演出活动1500多场次。2018年以来,连续举办“守望相助好家园—全区农牧民文艺汇演”,各地组织基层演出4000多场次,参与农牧民400多万人次。

  ——坚持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在小学开设《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课程,初中开设《民族政策常识》,高中开设《民族理论常识》,高校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相关课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全覆盖,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从小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  

  在各级各类学校,“爱祖国、担大任、做新人”主题教育、“祖国好、家乡美”“同升国旗、同唱国歌”“石榴籽在行动、争做新时代好队员”“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影视作品展播等一系列活动蓬勃开展,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爱我中华的意识,不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向深入。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描绘了自治区未来发展的壮美蓝图。面向未来,内蒙古2500万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正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出彩·广告
   第07版:观察·赤峰
   第08版:科技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团结奋斗 同心筑梦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