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要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从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构建特色科技创新载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出发,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探索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战略支撑,推动我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赢得未来
□李冰晶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了以科技部、自治区牵头,联合发达省市和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科技兴蒙”新机制。2020年10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为进一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8个方面30条共96项改革政策和创新措施,支持区内企业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对接,开展了系列“科技兴蒙”重点专项,重点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创建、自治区高新区升级等,为“科技兴蒙”行动落地见效提供了政策保障。在“科技兴蒙”行动和科技创新系列政策的支持带动下,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研发经费投入逐年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区域经济主体积极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区要将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从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构建特色科技创新载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出发,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探索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战略支撑,推动我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赢得未来。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近年来,虽然我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相比而言科技创新投入仍然不足。整体看,2019年,全区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147.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0.86%,位列全国第25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3%);从地区看,各地区R&D经费投入不均衡,科技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呼、包、鄂三市的企业,部分盟市科研投入力度较弱;从活动类型看,近年来基础研究领域投入力度不足,虽然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逐年有所增长,但投入强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下一步,我区应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着力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逐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为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首先,要持续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自治区层面要针对财政科技支出明显不足的实际情况,结合创新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自身需求,增加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积极争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联合基金,通过全国科研力量解决内蒙古的重大科研问题;加大对现代农牧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将财政扶持资金优先支持研发投入强度大的企业,对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平均水平的同类型企业优先给予贷款、用地等支持,优先纳入各类重点支持清单等。各盟市要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特色,设定科学合理的科技计划专项,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构建以科技投入为核心的考核制度体系,推动各级政府建立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
建设特色科技创新平台载体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应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各类创新平台。但是,由于院士和领军型科技人才的短缺,制约了我区在国家科研机构、重大科技项目布局上的话语权,国家级科研平台布局较少,导致高水平创新平台相对匮乏。截至目前,全区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只占到全国总数的1.5%左右。
下一步,我区要加大特色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力度。一是要围绕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契合产业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立契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高标准打造乳业、稀土新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大力推动契合产业发展特色的国家科研机构、重大科研专项布局到内蒙古,在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形成创新平台体系;二是要重点支持“三区两中心”建设,重点支持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首先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目前,我区企业存在创新能力不强且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是企业创新主动性不高,区内开展企业研发活动规模偏小,企业研发强度不高,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转化成果不多。我区产业大部分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许多“原字号”企业通过卖出原料就能赚取利润,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动力不足。同时,部分产业的高端产品由于市场需求量较低,研发投入大、生产成本高,企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企业“抱团取暖”创新氛围尚未形成,龙头企业结构不优,创新带动作用还不强。虽然近年来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龙头企业特别是央企由于其总部和研发中心大多不在内蒙古,产品科研投入、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均体现在区外,没有发挥出对我区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三是中小企业不专不精,创新协作配套能力不足。目前我区中小企业特别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绝大部分处于价值链低端,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不够发达,无法为骨干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很多零部件需要采用区外产品,没有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创新发展格局。
下一步,我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一是要提升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支持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让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拥有更多话语权,引导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担当核心角色。引进一批更具创新活力、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推动一般性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断激发各类企业推动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组织实施“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吸引优秀科技人才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健全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平台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质押融资补偿力度,对科技型企业贷款给予一定比例贴息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资产证券化发展;二是要推进创新平台资源的共享协同合作,整合创新平台资源,通过创新链、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引导各类创新平台全要素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探索“高校+研究院+孵化器+产业园区”的创新模式,开展建链强链补链行动,形成纵横贯通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加速转化落地;三是要聚集企业力量,创建创新联合体,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通过制定具体政策,引导央企在我区设立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与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央企形成的科技成果在我区转化落地。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发挥各小企业协作加工优势,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形成融通创新、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
一是要通过错位引进,健全人才引进机制。由于外部竞争加剧和自身发展情况所带来的地区优势弱化,导致我区在各大产业高端人才及团队引进上处于劣势,新兴领域和高端领军人才队伍短缺的现状难以得到有效改善。为此,不妨采用“错位”引才法,在深入分析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匹配度的基础上,立足特色产业发展,紧扣特色产业需求,实施“产业+政策”组合拳方式,围绕地域实际探索政策“错位”设计,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人才引进政策,提升人才引进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避免与发达地区同质化竞争。进一步细化我区科技创新的思路举措和今后重点科研攻关方向,紧扣乳业、稀土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梳理科研项目清单,围绕自身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做好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对接合作、高端人才引进等工作,力争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拳头”产品。
二是要通过产教融合,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根据我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调整优化区内大中专院校专业设置,推动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大力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科技基础人才,着力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大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
三是要通过满足人才“五感”,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围绕满足人才事业上的成就感、地位上的尊重感、社交上的温暖感、生活上的安定感、待遇上的满足感的“五感”需求,通过各项政策使得人才需求和政策供给之间形成有效的供需匹配,积极探索创新人才激励政策,为“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包头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