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最新散文集《寂静人间》中所书写的对象,虽然是雨、雪、风、云等自然中的寂静事物,但依然承续了她在《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遗忘在乡下的植物》《乡野闲人》等“乡村三部曲”中的人间世界,也即孕育了她生命的故乡与生命所根植的齐鲁大地。只是这次,因为在内蒙古苍茫大地上10年定居的人生体验,她有了俯视人间的广阔视角。在她的笔下,依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她只是照着生活中最平常普通的事物书写,却因这样辽阔视角的转变,而让《寂静人间》这部作品,呈现出诗意质朴又包容悲悯的美学特征。
安宁善于选取普通与熟悉的事物书写。安宁对身之所处、目之所及的事物描写非常细致。于是我们便可以从书中看到她勤劳坚忍又性格暴躁的父亲,孤苦倔强的母亲,独立懂事又没有耐心的姐姐,调皮到玩弄先人牌位又屡教不改的弟弟。还有她家那头跑入苹果园闯祸的黑牛,庭院里不招人待见的麻雀,寄人檐下的燕子,还有一个个渐渐映入我们眼帘的邻居胖婶,给全村人接生的张家奶奶,得了怪病死掉的少年阿桑,疯疯癫癫的哑巴妻子……这些平常不过的所见所闻,经她以儿童的视角描摹后,如此地有趣,空灵,热闹,以至于我们的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帧帧图画,并唤醒了我们类似的人生体验。
《寂静人间》中的情感描摹细腻真挚。安宁并不是只做不动声色的单纯叙述,而是将她讲述的故事,与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互动,从而形成流淌的、活泼的情境画面。安宁父母对于生活的态度深深影响着她,一方面,父母之爱让她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另一方面,他们因为生活艰辛、个性激烈而经常对抗,这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伤害到一个女孩的成长,让她生活中常常充满不安和恐惧。发生在故乡人身上的每一出悲剧与喜剧,都深化了安宁对于人生和生命的认知。作为故事的提供者与调动者,安宁用她独有的联想,引发事物、事理间的关联,从而使整个作品中的世界,现出天地自然与人类命运和谐交融的诗意之美。
《寂静人间》呈现出自然真挚的情感表达。即使苦难重重,一个单纯美好的孩子,对于自然依然保有不息的向往与追求。在安宁的作品中,快乐淹没了哀愁,喜悦胜过了忧伤。安宁在离开家乡、定居塞外10年后,回忆起故土,最终选择了超越这些人间的苦难,让文字呈现出明亮纯真又诗意的动人光泽。
安宁的书写呈现出坦诚、开阔与悲悯。安宁敞开孩童般的心,将自己过去的世界,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她没有避讳父母各自尖锐的个性,将他们之间屡屡发生的矛盾冲突,鲜活地描述出来,于是我们立刻也跟着她进入到她的家庭世界,跟着她恐惧到头皮发麻。由此我们便可以总结出她作品的特点,那就是真实、细致和纯朴。
真实。她所写的一切是真实的,环境是真实的,人物是真实的,故事是真实的,情感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不是妄想的。这种真实直接取村于她的生活,是她亲自观察体验到的,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加工和多余的虚构成分。她冷静和冷面,大胆和直接,不进行任何回避与美化,这不但无伤她的作品内涵和她自身形象,反而更进一步表达着她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坦诚,她的世界是通透敞开的,人们能够看得一览无余,好的坏的,虚的实的,天然成趣,毫无痕迹可言。这样,无论她的“乡村三部曲”,还是最新出版的《寂静人间》,到目前为止,都表现的是真实感与代表性极强的“人间”,这些作品发出的“声音”遥远依稀却又清晰明朗,人们可以顺利走进她的世界参与她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一会跟着传神地微笑、怅然,一会又自慰与欣喜地遗憾、痛心,就如同走进一座陈旧破烂、但枣树依旧生机勃勃、野草茂密、蜂蝶成群的村庄,里面是熟悉的村道、院落和味道,是一次精神净化和灵魂纯洁之旅。
细致。一个乡间少女的成长经历,夹着漫长与简单的重复和新生,包含着生命过程的喜悦与对于未知世界和死亡的恐惧。她童年与少年时期里的每一天,都那么清晰又模糊,可爱又发愁,这些众多经验和体验就如同她从手心里不断揉出、揉大的一堆泡沫,它们丰富、洁白和细腻,天然具有某种不可言喻的美感。于是我们看到一幅幅仿佛经过重修的绝版照片一样,同样细腻的东西便从我们的心头一点点涌出,从而让我们在心里重建乃至新建出以往的世界。
质朴。她的作品里,主角永远是田野、父母、姐弟,以及别人和田园、自然景物等,虽然她是叙述者,却从来都处于配角的地位。她的大部分作品,几乎都是农村乡下、村邻乡亲,这些对象无法在现实中洋气起来,也无法在她的作品中豪华和大气起来,她只能选定朴实地描写和冷静地叙述,从而质朴地呈现。在她客观冷静的叙述下,也只仿佛一阵突然回忆起的锅碗瓢盆和吵吵闹闹,然后又生生收尾于她的淡定与遥望中。
当我们阅读《寂静人间》,仿佛有一片云朵徐徐飘过,又像一汪清凉的水缓缓漫过心间,整个世界现出坦荡真诚与诗意辽阔的苍茫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