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
29名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的党员获颁“七一勋章”。其中,来自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的原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在列。
“感谢党中央对我的肯定,这是我们内蒙古的荣誉,属于全区人民。”29日下午,接受媒体采访时,廷·巴特尔由衷地说。
“继续当一个好牧民!”当习近平总书记向廷·巴特尔颁授“七一勋章”的光荣时刻,他发自内心地向总书记如是表达决心。
“牧民”二字在廷·巴特尔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再到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获得者,扎根草原近50年来,廷·巴特尔载誉无数。但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会强调说,我是一名牧民,这是我的职业荣耀。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廷·巴特尔把毕生心血献给了草原,成为牧民群众最为信赖的带头人。
“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配齐基础设施,我们就能够过上‘贵族’的生活。”在廷·巴特尔看来,呼吸着新鲜空气,住在田园“小别墅”,享受着城市文明,这就是最美好的生活。
从繁华城市到草原扎根,从普普通通的牧民成长为“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在自己的职业领域里辛勤耕耘了近50年。
上世纪70年代,廷·巴特尔从繁华都市来到偏远的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
当年还不到20岁的廷·巴特尔,面对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得从头学起,首先是语言,然后是骑马、放牧、打草等等在草原上生存的基本技能。这些,对于年轻好学的廷·巴特尔来说都不是事儿。他用心去贴近草原,用心去贴近牧民,两年后,廷·巴特尔已经成长为经验老到的牧民了。
■下转第14版 ■上接第3版
1976年,廷·巴特尔的父亲——廷懋将军出任内蒙古军区政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与此同时,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台了。在萨如拉图雅知青点,大家普遍认为,廷·巴特尔肯定是第一个返城的知青。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知青们都想方设法回城了,只有廷·巴特尔选择扎根在这片北疆草原上。
1983年起,牧区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养畜积极性,牧民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因为缺少科学引导,很多牧民盲目追求牲畜数量,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为了恢复和保护好草原生态,1986年,廷·巴特尔以身作则,把家里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60多只羊全部卖掉,改为养牛,并圈起300多亩草场。一年后,廷·巴特尔围封的300亩草场打下9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再后来,廷·巴特尔家出栏1头牛收入1200元,别人家2头牛才卖1000元,这鲜明的对比,让附近的牧民们悟出一个道理:跟着廷·巴特尔干,没错!
后来,廷·巴特尔总结多年的养牛经验,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论”:养1头牛只有4条腿,5只羊却有20只蹄子。很显然,5只羊对草原的破坏远远超过1头牛,但效益却不如1头牛。养牛既保护了草原,又减轻了劳动强度,收入不减反增,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反复实践和努力奋斗,廷·巴特尔已经找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佳平衡点。他家草场是锡林郭勒草原上保护得最好的草场之一,他家养殖的牛也是最纯种的优质牛。住在美丽如画的草原上,呼吸着清新空气、沐浴在毫无遮挡的阳光下,只养50头牛,年收入即可达到50万元。按廷·巴特尔的话说:“这不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吗!”
从全国劳动模范到获得“七一勋章”,这些年来,廷·巴特尔已经成为草原牧民的代言人,也是草原牧民发家致富的引路人。阿巴嘎旗年青一代养牛大户达胡巴雅尔是廷·巴特尔的得意门生之一。7年前,达胡巴雅尔把家里1000只羊全部卖掉,改养60头牛。
对达胡巴雅尔而言,这是他学习借鉴廷·巴特尔的养殖经验以及精心测算后作出的决定。“牛出栏后,我家收入非但没受影响,草场也恢复得更好了。”达胡巴雅尔笑着说。
廷·巴特尔是个大忙人。虽然年过花甲,但家里所有的日常生活全靠老两口自己打理,再加上外出开会、参加宣讲等,他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家里来了取经的牧民,廷·巴特尔都会把手头的活儿放下,为他们传授经验。他说:“每年来我家参观学习的牧民有1万多人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只要我的做法对牧民有用,我就有责任和义务倾囊相授。”
如今,善于思考的廷·巴特尔又总结出了新经验:在生产经营中必须找到收入最高点、支出最低点,生态最好点、劳动强度最低点。在他看来,这4个点相结合,就是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高点。
“我的根在草原,情在牧区,我的本质就是一个普通牧民,我要永远留守故乡、守护美丽的大草原、把扎根草原近50年来的实践经验传授给牧民群众,保护生态,建设草原,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荣获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的廷·巴特尔有感而发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