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生谱新篇 同心奔小康

  □本报记者  李永桃

  这是一部写在北疆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这是一次全区上下共克贫困的攻坚拔寨。

  这是一场“改天换地”的历史性变迁。

  打赢脱贫攻坚战,内蒙古不负时代使命,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全区累计实现减贫58万户、157万人,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3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退出。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目标任务全部完成,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今天,人民群众的笑脸谱,已经成为最为动人的幸福图谱。

  今天,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已经深深镌刻在了新时代的坐标上!

  精准“滴灌”  万象更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

  内蒙古牢记殷殷嘱托,排除艰难险阻,压实各方责任,汇聚磅礴力量,在民生领域精准发力,奏响内蒙古脱贫攻坚的奋进曲,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沧桑巨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经过初夏一场雨水的冲刷,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浩饶山镇东平台村秦勇家新建的砖瓦房更加鲜光。

  2019年以前,秦勇最怕阴雨天气。他家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坯房墙体破损严重。每逢雨天,他家总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2019年,秦勇获得国家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5232元,盖起了6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没钱盖新房。做梦也不敢想,这辈子还能住进这么宽敞明亮、暖和舒适的大瓦房。感谢党的好政策!”秦勇逢人就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脱贫攻坚战中,内蒙古瞄准贫困人口精准“滴灌”。在实施危房改造这项民生工程中,内蒙古优先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数字诠释“蝶变”:从2009年内蒙古启动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程以来,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30.4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6万户,完成中央投资97.3亿元,自治区本级投资84.3亿元。

  “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行动在广袤草原轰轰烈烈地展开。

  在2019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林西县“易地搬迁+扶贫模式案例”荣获“全球减贫案例有奖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林西县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近2万人,有五分之一居住在偏远山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在这些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和无劳动能力的又占了六成以上。如何让这些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县里因人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易地扶贫搬迁+产业”的方式,先谋产业后搬迁,让产业围着房子转;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实行“易地扶贫搬迁+互助幸福院+光伏养老”的方式,在社会保障兜底的基础上,贫困老人们晒着太阳就能养老。

  在十二吐乡达康扶贫产业园,8000多亩的日光温室蔚为壮观。2017年,贫困户兰国利一家从10公里外的深山沟搬迁到这里,分到了1栋大棚和48平方米的安置房,从此结束了吃水难、行路难的历史。让兰国利感到幸福的,不仅仅是屋里干净的卫生间、配套的锅炉和暖气,还有这栋能“生金长银”的大棚。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他算了一笔账:1亩大棚一季能产1.5万斤番茄,两季能达到3万斤,按这两年的番茄均价每斤2.3元计算,每个棚都能纯赚近7万元。明年,兰国利准备再租种10亩大棚,大干一场。

  来自自治区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内蒙古各地、各部门以一往无前、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瞄准靶向、击楫勇进,全面完成了全区12.47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共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1135个,安置住房5.31万套,配套建设农村公路1934公里,管网1465公里,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7557个,新建学校、幼儿园、村卫生室、村活动室、广场等1211个,为全区脱贫攻坚奠定了扎实基础。

  产业扶贫  户户增收

  在脱贫攻坚大考中,内蒙古还下大力气推进产业扶贫,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根据贫困地区先天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情况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重点形成肉羊、肉牛、玉米、马铃薯等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培育出一大批辐射带动强的扶贫产业,实现“处处是产业,户户增收忙”,有效带动贫困人口实现产业脱贫。

  走进通辽市科左中旗敖包苏木扎如德仓嘎查白三月的庭院,花儿竞放,果儿飘香,让人流连忘返。

  “我家有6个孩子。2014年,儿子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儿媳还被诊断出类风湿和贫血病,加之孙女上学,我家一下子跌入了贫困。2016年,我家通过扶贫救助贷到3.6万元,购置了带犊母牛4头。随后,我家又享受到系列的帮扶政策:政府发放养老保险和取暖补贴2640元;儿媳领到农村牧区医疗救助金5000元;就读大学的孙女申请到生源地助学贷款8000元;庭院经济建设助我家种上了李子树、蔬菜等经济作物。到年底算总账,我家增收了26340元。去年,我家靠养殖、种植和搞庭院经济纯收入达到了七八万元。”白三月高兴地说。

  扎如德仓嘎查共有农牧户123户,贫困户34户。近年来,扎如德仓嘎查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按照“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因地制宜、群众参与”的发展思路,发展适宜本地基础条件的“三个半”(半亩果园、半亩田园、半亩菜园)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全嘎查种植李子、苹果等果树约1980棵,每户平均15棵;“菜园子”基本实现嘎查村“全覆盖”;“半亩田”全部推广种植油葵,户均年增收800元以上,实现了贫困群众收入多元化。2016年,该嘎查人脱贫、户销号,2017年全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如今,“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五面红旗嘎查村”等光环照耀着这里。

  产业扶贫已经成为内蒙古脱贫攻坚战中的一把“利刃”。涌现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奶业振兴、通辽市推进千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百企百园”引领乡村振兴、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等一批先进典型,引领贫困人口“甩穷帽”。

  补齐短板  筑牢保障

  从2019年开始,内蒙古连续两年对政策执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安全饮水、产业覆盖、兜底保障、配套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和集体经济等十个方面实施“清零达标”专项行动,集中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如今,从茫茫林海到广袤草原,从万顷良田到戈壁沙漠,一项项专项行动精准落地,一个个贫困家庭气象一新。

  在兴安盟科右中旗,一条条宽阔的黑色柏油路呈放射状,向着临近旗县和12个苏木乡镇延展开来,而173个嘎查村间也被一条条灰色的水泥路相连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改写着旗里的发展速度,也改善着老百姓的生活。

  “过去的‘烦心路’全变成了‘致富路’。”巴彦呼舒镇查干敖瑞嘎查脱贫户白哈申其木格爽朗地笑出了声,“过去这路又窄又破,走在路上,那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买种子、化肥、水泥得用小四轮车一趟一趟拉。现在大车一趟直接送家门口,我们出去卖粮食、牲口也方便多了。”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如今,脱贫攻坚硕果累累:收入保障方面,全区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9612元增加到2019年的13793元,年均增长9.4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019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73元,年均增长36.6%。义务教育方面,建立控辍保学数据库,实行动态监测。2087所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完成改造,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部实现。基本医疗方面,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符合救治条件的贫困患者做到应治尽治,贫困慢病患者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住房安全方面,“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13.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住房安全;安全饮水方面,全面实施农村牧区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间累计解决了18.3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得到全面保障。

  万众一心齐攻坚,奋勇开拓奔小康。内蒙古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可歌可泣的喜人成果。奋进新时代,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圆小康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民建内蒙古区委召开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
不忘初心跟党走 牢记使命建新功
精彩纷呈茶博会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开启伟大复兴新征程
民生谱新篇 同心奔小康
自治区教育厅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
布小林在呼和浩特市检查指导安全生产及 燃气安全专项排查整治工作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建功新时代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0471-6635350或0471-665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