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暑

  莫教清风乱翻书

  □程磊磊

  藏品:白玉荷花莲房镇纸。

  年代:清乾隆年间。

  质地:白玉。

  规格:长12.1厘米。

  特点:透青厚润,圆雕莲蓬荷花,莲蓬浮雕11籽,莲子顶上管钻浅孔仿莲尖,十分像生,莲蓬下浮雕荷叶莲茎缠绕,莲茎截面钻7孔,莲蓬一侧雕荷花一朵,花瓣肥硕层迭,瓣尖阴刻经脉,一丝不苟,荷叶翻转,背面浅浮雕叶脉,几若实物。

  渊源:镇纸,是写字作画时用来压纸的物件,堪称文房“第五宝”。镇纸进入书房最早可见于文字记录在南北朝时期,《南史·垣荣祖传》有载:“帝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杖”。由此可见,镇纸至今已逾1500多年。当纸张出现后,镇纸便出现了。唐代杜光庭《录异记·异石》:“会稽进士李眺,偶拾得小石,青黑平正,温滑可玩,用为书镇”。宋张镃诗:“三山放翁宝赠我,镇纸恰称金犀牛”。这说明唐宋时期镇纸已经十分普遍。镇纸的前身是镇石,之后出现了席镇,席镇是用于压帷帐或席角。以前古人席地而坐,即坐在铺在地面的草席之上,草席四角压以席镇。

  今时值大暑时节,南宋诗人陆游的《苦热》“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现出了大暑时节的炎热天气,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好像身处蒸笼”,读来颇是感同身受。此情此景,看到书案上晶莹剔透的白玉荷花莲房镇纸,是否有一丝清凉沁入心脾呢?

  点评:乾隆平定准格尔部之后,和田玉料源源不断输入中原,且为官方名义上垄断,故而清宫一时得以制作大件玉器。此件玉雕莲蓬,体量硕大,应为乾隆时期拓土新疆之后的作品。在清代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皆喜谐音吉祥题材,莲蓬多籽,入题玉器则有多子多孙的寓意。

  藏所:私人收藏

  桐阴清润雨余天

  □郑学富

  藏品:镂雕花卉人物笔筒。

  年代:清代。

  质地:象牙。

  规格:高16.3厘米,口径10.5厘米。

  特点:该藏品为圆筒形。筒身以镂空古钱纹为底,凸雕山石树木、楼台亭阁、人物故事。图案中树木挺拔,枝繁叶茂,一群人正在树荫下纳凉消夏,有对弈饮酒者,有扶栏眺望者,有持扇站立者,有促膝交谈者……雕刻极其细致,每个人物都可看到表情神态,或笑、或语、或观、或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渊源:据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该笔筒图案应为“桐荫消夏图”,描绘的是盛夏季节人们消夏的情景。谚语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古人避暑,只能走进大自然,或坦胸摇扇生风,或泛舟湖上采莲弄荷,或深入山中观瀑听涛,或置身凉亭饮酒品茗,或坐于树荫谈天说地,清风送爽,心静自然凉。

  桐树冠广叶阔,其树荫之下是驱除烦热、乘凉的好去处,因此“桐荫消夏”是古代画家经常描绘的题材,如明代画家丁云鹏、清代画家王翚等都创作过《桐荫消夏图》。南宋诗人陆游有诗曰:“桐阴清润雨余天,檐铎摇风破书眠。梦到画堂人不见,一双轻燕蹴筝弦。”在伏日盛夏,将此笔筒置于案上,文人墨客挥毫之间,溽热顿消,凉意忽生。

  该笔筒材质为象牙。象牙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光泽柔和,牙纹细洁,是制作高档工艺品的天然好材料。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种实用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装饰用品,并成为牙雕工艺的主流。早在商周时代,我国的牙雕工艺就极其发达,后历经汉、唐、宋、元、明代,牙雕工艺更为精湛。清代中期达到鼎盛,并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基本形成江南与广东两大艺术流派。由于文人雅士的偏爱,立意清新典雅的作品出现了,象牙雕刻艺术已逐步向“小品雕刻”的趋势发展,文房用具成了牙雕工艺的主要部分,这些象牙小件多以文人故事、花鸟图案,吉祥题材为装饰,散发着浓郁的文人气息。

  点评:笔筒工艺精湛,雕刻精细,手法娴熟,树石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转折都精细地刻出,人物景色布局巧妙,充分展现了广州流派的典型风格。

  藏所: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鹭莲升寓意美

  □周小丽

  藏品:一鹭莲升笔洗。

  年代:清代中期。

  质地:陶。

  规格:高7厘米,口径16厘米。

  特点:这件清代中期石湾窑的贴塑一鹭莲升笔洗,是石湾陶艺风格的典型作品。笔洗敞口,腹下渐收。口沿满布冰裂纹,内壁施青釉,外壁以雕塑技法饰游鱼、贝类、莲叶等生物,硕大的莲花与莲蓬间蹲着一只栖息的鹭鸶,作休息状。整个笔洗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富有生机,妙趣无穷。

  渊源: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盛行于明清,有1300余年历史,是古代读书人进入仕途最主要的途径。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的称为登科,在乡试、会试、殿试各级考试能连续捷报登科的称一路连科。连科及第,连中三元是历朝历代无数个家庭和读书人的梦想,古人把这种美好的祈愿寄托在具象的器物上,以期科举仕途顺利,一举成名。

  鹭鸶是一种形象优美的禽鸟,羽毛洁白,脚高颈长喙坚,姿态优美的鹭鸶成群飞翔有序不乱,故旧时以鹭序寓百官班次。在明清的官服补子纹样中,白鹭是七品文官的补子纹样。鹭谐音“禄”和“路”,“莲”谐音“连”,瓷器上鹭鸟、莲花组合,由“一鹭莲升”转喻“一路连升”,寓意学子在科举路上不断取得好成绩,蟾宫折桂,金榜题名。

  点评:上釉别具一格,釉色浑厚亮丽,造型生动传神。

  藏所:私人收藏。

  一洗人间氛垢矣

  □刘卫平

  藏品:粉彩荷花形水丞。

  年代:清代。

  质地:瓷。

  规格:高6厘米。

  特点:器身雕琢盛开荷花。荷茎、花根环绕器身,上雕莲蓬及含苞荷花作饰,刀法灵动,局部之处更是精工细琢,荷花花瓣,莲蓬叶脉线条皆清晰流畅,花随风动的优美之态栩栩如生。

  渊源:水丞又称水中丞,通常人们称水盂,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用于贮砚水,多属扁圆形,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制作古朴雅致,为文房一重要器具。

  文房清供作为文房四宝的辅助品,在文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文房清供的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的设计历史,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古代设计背后的审美文化。两晋时期烧制的青釉水丞有蛙式者;唐代越窑烧制青釉水丞,有蛙、蟾蜍式,长沙窑则烧制釉下彩及三彩水丞;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了各式水丞,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天蓝釉、粉青釉、红釉、仿官、仿哥釉等品种。除瓷制外,还有玉制水丞。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类御用工艺品种类丰富,材质繁多,制作精良。

  点评:荷花素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美赞,象征正直、高洁的品质。这款造型别致的荷形藏品将荷花清雅脱俗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高雅清朗,可谓一洗人间氛垢矣,清心乐志。

  藏所:私人收藏

  案上清池方寸间

  □李晋

  藏品:桃形墨盒。

  年代:民国。

  质地:黄铜。

  规格:直径6厘米,高3.9厘米。

  特点:这只桃形墨盒的艺术核心在盒盖上,以小写意的技法描绘了荷塘之景,走刀之处流畅自然,富有变化;下方为一舒展开的大荷叶,上刻以繁密的线纹,表现出叶脉的真实状态。荷叶上方左侧,是盛开的荷花,旁边点缀有荷杆,右侧则是一片荷叶烘托出的荷花。

  渊源:除文房四宝外,铜墨盒在历史上也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古时候,砚台不便随身携带,墨盒便成为替代砚台的重要用具。墨盒盖背面安置着可供磨墨的砚板,内中摆放吸附墨汁的丝绵。文人出门时,将墨汁倒在墨盒中的丝绵上,需要写字时用毛笔直接蘸取丝绵上的墨汁,简便快捷。可以说,墨盒将砚台和墨的作用合二为一,方便携带。文人又通过匠师的巧手,在墨盒表面刻下各类美妙的图文,形成独特的刻铜艺术。

  铜墨盒盛行于清中晚期,清末震钧《天咫偶闻》载:“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宋代旧玩,不逾十金,贾人亦绝不识。士夫案头,墨盒之外,石砚寥寥。”铜墨盒所受青睐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这只桃形墨盒盖上雕刻着荷花与荷叶,荷是夏日的精灵,是祥瑞的象征,也是文人热爱的花卉。盛夏时节,坐于池塘边观荷赏景为旧时文人的一大雅事。大暑时节,足不出户,在室内泡一杯清茗,悠闲赏“荷”,也为人生乐事。

  点评:墨盒为少见的桃子形,隐含吉祥长寿之意。整幅图案或以深刻、或以浅刻,使之鲜活而生动。

  藏所:私人收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草原号
   第07版:要闻·广告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大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