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额尔古纳河畔的歌声

卓娅(右)和老伴儿马学永正在摘菜,准备为游客做俄餐。 本报记者 金泉 摄
  □本报记者  蔡冬梅  徐跃  金泉

  刘玉涵  李新军

  盛夏,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人流如织,这个与邻国俄罗斯小村奥洛契仅一河之隔的边境小镇,又迎来了今年的旅游旺季,单日涌入游客上万名。

  俄罗斯族大姐卓娅一大早就忙活着为住在家里的客人准备早餐,熬奶茶、切列巴、盛酸黄瓜,再倒上自己秘制的蓝莓酱,一顿正宗的俄式早餐被摆上了餐桌。

  “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欢迎来到‘卓娅之家’!”拥有俄罗斯族特征面孔的卓娅大姐,操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热情地招呼大家就餐。

  卓娅大姐经营的这家“卓娅之家”是当地众多“俄罗斯族家庭游”民宿中的一家,开办于当地旅游业刚刚兴起的2004年。

  “那一年正赶上政府帮扶10户家庭开展俄罗斯族风情旅馆试点,我们家是第一批受益者。从刚起步时的4个床位发展到今天的50多个床位,可以说没有政府的扶持,就不会有今天的‘卓娅之家’”卓娅大姐动情地说。

  卓娅家之所以能够发展家庭游,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及人文条件。“一江隔两岸,一目览两国”。蒙兀室韦苏木边境线长83.36公里,与俄罗斯有着历史、地缘、文化、血缘的交往传统。近年来,蒙兀室韦苏木积极促进“生态、俄俗、边境”核心旅游品牌的建设,文化旅游产业一年比一年火爆。

  离卓娅家不远的“兄弟之家”,虽然规模不算大,但房间早已被全部订满。经营者刘淑梅告诉记者,“兄弟之家”的名字缘于她的两个儿子,她希望兄弟俩能够兄友弟恭、相互扶持。刘淑梅在经营民宿的同时,还在从事着一个“香气四溢”的副业——打列巴。

  “夏天旅游旺季一过,就要着手打列巴。我有一个大烤箱,一天能做200多个列巴,都是熟人和顾客预定,赶上过年的时候根本做不过来。”刘淑梅高兴地说。

  在蒙兀室韦苏木,几乎家家都会做列巴,但刘淑梅的列巴却特别受欢迎,她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小秘方:“看到院子里的列巴花了吧,我通常把它晾干后熬成水,用储存的‘面引子’发酵,再将鸡蛋、奶油、白糖加入面团,这是传统做法,老味道!”刘淑梅的这门手艺让她的家庭收入翻了倍,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卓娅家对面住着当地旅游协会副会长潘乐杰,他家的民宿叫做“潘乐杰之家”。■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我虽然是汉族,但是我也是从小吃俄餐长大的。”提起小镇的往事,潘乐杰有说不完的话。

  “当初做家庭游,人们有些犹豫,后来大家想明白了,用自己的房子,没有任何费用,这是无本生意,为什么不干呢?”在潘乐杰等人的劝说和影响下,开办民宿的家庭越来越多。2005年,蒙兀室韦苏木被CCTV评为“中国十佳魅力名镇”,这件值得骄傲的大事让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2011年对蒙兀室韦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苏木对街道进行了整体改造,各家各户的民宿统一装修成具有独立卫浴的标间,当地家庭游的标准化程度整体提高了。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2012年,家庭旅游协会成立;2018年,家庭旅游协会升级为旅游协会,协会成员越来越多,辐射范围越来越广,蒙兀室韦的文化旅游矩阵初具规模。

  “每年旅游协会开大会的时候,各家都会派代表参加,不仅要分析当年的旅游形势,协会成员还会提出自己遇到的瓶颈和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协会建立的宗旨就是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品牌,时刻牢记文化底蕴是最值钱的资源。”潘乐杰说。

  在蒙兀室韦苏木,各民族同胞和谐共处、其乐融融,关于这一点,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听卓娅大姐说,当地俄罗斯族的巴斯克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人们将煮熟的鸡蛋染成五颜六色赠送给亲友和客人,在热烈的琴声和俄罗斯民歌中欢快起舞,幸福的生活犹如旋转的舞步一般,欢快而美好。

  一天的探访结束了,傍晚时分,华灯初上,蒙兀室韦苏木依旧热闹非凡。卓娅大姐和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们一同唱起了《喀秋莎》《纺织姑娘》等民歌,穿着俄罗斯族特色服饰布拉吉的姑娘们也翩翩起舞……歌声和笑声从一间间木刻楞里传出,在额尔古纳河两岸久久回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5版:特刊
   第06版:特刊
   第08版:科技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影像力
习近平致电祝贺阮春福当选连任越南国家主席
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开幕
全区苏木乡镇党委 换届工作圆满完成
防汛演练 未雨绸缪
额尔古纳河畔的歌声
《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8月1日起施行
以昂扬的姿态奋力推进赤峰市各项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