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长征精神就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是战胜艰难险阻的不竭动力源泉。
革命理想高于天
对革命理想的无限热爱和对党的无比忠诚是长征精神的根本所在。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挑战各种极限的远征,成千上万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他们坚信这条充满苦难的道路尽头一定是梦想中的崭新中国。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第一方面军8.6万名指战员于1934年10月10日晚在江西于都悄然渡河,踏上气壮山河的伟大征程。面对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他们血战湘江,抢占遵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走出大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驻陕甘苏区吴起镇。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在翻越海拔5470米的大雪山——党岭山时,一位先遣队红军的遗体埋在雪中,胳膊高高地伸在外面,攥紧的拳头握着一张党证和一块银元,临死前仍不忘向党组织交纳最后一次党费。张闻天1938年在给陕北公学师生的报告中说:“长征中我们的确曾经碰到了无数困难……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毛泽东曾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谁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为有牺牲多壮志
为了实现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三大红军主力出发时是20.6万人,沿途补充1.7万人,到胜利会师时仅保留下来5.7万人。红军将士途经14个省,跨越近百条江河险滩,攀越40余座峻岭高山,走过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草地荒原,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的指挥员中仅师级干部就达80多人、营以上干部430余人。湘江一战,红34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强渡嘉陵江时,19岁的女红军石磨玉将被弹片划出的肠子塞回腹部勒紧腰带继续划船,直到送战友冲上阵地才倒进江中。红军长驱两万五千里,平均每天行军约74里,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人牺牲。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独立自主闯新路
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长征精神的核心精髓。湘江之战,中央红军由8.6万人锐减到3万人,中国革命到了“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的生死攸关时刻。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家长式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军事上,出奇制胜,四渡赤水,冲破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全党全军精神大振;在政治上,把长征的“大搬家”变成北上抗日,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在统一战线上,逐渐由“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因此,毛泽东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官兵一致向前进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坚决维护革命队伍的团结统一,是长征精神的显著特征。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从大局出发,着重解决中央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避免了党内争论和分歧。为了团结红四方面军一道北上抗日,党中央在同张国焘错误行为进行斗争时,作了适度让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的关怀,使红四方面军最终冲破阻力,坚定地回到党中央怀抱。为了建立新中国这一共同理想,红军官兵在外有敌军日夜追赶,内有错误路线干扰,物资奇缺,病痛、饥饿、伤残、死亡如影随形的情况下,各路红军互相支援,密切配合,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一些自知无法活着走下去的红军,牺牲前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留给后面的红军。干部把口粮让给病号,首长用自己的战马驮运伤员,士兵挺身而出掩护战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
军民团结如一人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依靠人民、艰苦奋斗,坚持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是长征精神的鲜明特色。1934年11月,长征经过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临走时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留下了一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长征途中,沿途人民共为红军各部队筹集了上万吨粮食,补充了约2万名兵员。苏区时期,于都县仅30余万人,先后有6.8万余人参加红军,10万余人支前参战,1.6万人牺牲在了长征途中,还有近万名挑夫随军出征却没有留下姓名。红军严格执行纪律,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广大群众也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视为穷人的队伍,把红军称为“菩萨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是长征胜利之本。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要继续高举革命旗帜,传承伟大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