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绵延万里、奔流不息。她自巴颜喀拉山脉走来,汇千流,纳百川,从宁蒙界都思兔河口流入内蒙古,在阴山之南勾勒出壮美的“几”字弯。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乌海、阿拉善7个盟市簇拥在黄河“几”字弯沿线,是内蒙古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为此,本报特别策划并陆续推出“我在黄河岸边走”系列报道,以我区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聚焦点,以黄河流经区域为行进路线,通过体验式采访、行进式报道,讲述黄河岸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动人故事,全媒体展示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今日刊发首篇报道:《清水河,河水清》,后续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许晓岚 霍晓庆
高慧 包荭
一夜大风过后,房屋几乎被黄沙掩埋,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迫人们不得不举家迁徙、远走他乡……
一场大雨过后,洪水裹挟着泥沙滚滚而下,黄河变“天河”,河水肆虐泛滥,淹没两岸的村庄和农田……
曾几何时,沙暴肆虐,祸患无穷,成为清水河县老一辈人的黑色记忆。
而今,这里沙海变林海,荒山变绿岭,黄河岸边的“清水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清水河。
森林覆盖率从0.1%到31.01%,大地由“黄”变“绿”,每一棵树木的年轮里都清楚地记录着清水河的山乡巨变。
“清水河,听名字还以为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可一路只见荒山秃岭、沟壑纵横……”
57年过去了,南壕赖林场老技术员李桐生依然忘不了,他从扎兰屯林业学校毕业后初到清水河县时看到的景象:“清水河,听名字还以为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可一路走来,却只见荒山秃岭、沟壑纵横,不见树木,人烟稀少,越走心越凉。”
清水河县西濒黄河,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数百年来,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不断向东侵蚀,曾一度“穿越”黄河蔓延到清水河县。被大风裹挟而来的滚滚黄沙埋压了村庄,堵塞了道路,掩埋了数万亩良田,形成百余里风沙带。
与此同时,全县2859平方公里土地被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切割得支离破碎,水土流失面积曾占到96%,风蚀沙化面积达28%。600多条大沟、3万余条支沟和不计其数的细小沟壑,通过支流将大量泥沙带入黄河,清水河县成为黄河中上游的主要输沙源之一。
“山上光秃秃的,一刮大风,沙子打得脸生疼,一下大雨就发洪水。”“早晨走的时候有路,晚上返回的时候就找不到路了。白天刮风家里点灯,一夜风沙后,院墙有多高,沙子就堆多高。”“庄稼、蔬菜种不活,家家户户都会养几只羊,连羊也是土黄色的。”植被稀少,生态恶化,粮食产量低,牧业发展难,人民生活贫困……老一辈人的回忆里,满是哀叹。
再不种树,连家都没了。
1964年,国家批准建立国有南壕赖林场。李桐生和一批技术员、职工被派往林场,轰轰烈烈的植树行动在清水河县沙地之最的南壕赖沙坝上拉开帷幕。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在沙窝里造林,比想象中更艰难。刚种下的树苗,一阵风过后,或被连根拔起,或被黄沙掩埋。第一年栽的树苗九成被毁;又干了一个春天,八成树苗被风沙毁掉。
“既然来了就不能退缩!”面对一次次失败,李桐生不信邪。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反复试验,终于总结出一套在沙地里把树种活的办法。“深挖一尺半,湿土把坑垫,苗正根舒展,反复踩三遍,看正线、对准点,取土放在迎风面……”今年已经86岁的李桐生老人,背起他当年编写的植树造林“顺口溜”,张口就来。“顺口溜”朗朗上口且易操作,很快成了林场职工种树的技术指南,再加上先易后难、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思路——固定沙地采用整地造林,流动沙地采取乔灌结合,一排排高杆杨树挡住了流沙,吹来的沙落在了灌木林,流动的沙子终于被固定住了。
渐渐的,清水河县在李桐生眼里变了模样:一点一点的绿连成一片一片的绿,一片一片的绿蔓延成无边无际的绿。到1987年,南壕赖林场造林保存面积达到5万亩,阻断了喇嘛湾、宏河镇、五良太三个乡百余里风沙带的沙源,阻止了黄沙向东南侵蚀。
“早晨太阳还没升起就背着树苗出发了,晚上天黑洞洞才回去。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树种活。”
“听老辈人讲,上世纪三十年代,我们现在所站的地方,一夜风沙过后,一户人家的房子被沙子掩埋,不得不搬迁出去。2002年我来的时候,这一带还到处能看见流动半流动沙丘。”在南壕赖林场深处,乔福成指着眼前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说。
绿树成荫,青嫩滴翠,习习清风扑面而来,早已捕捉不到当年故事中的影子。乔福成告诉记者,往西再走几公里便是母亲河黄河,这无边的绿色早已延伸到了黄河岸边。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明显好转,曾经越过黄河不断向东侵蚀的库布其沙漠逐渐退去。
“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清水河人既是见证者,也是奇迹的创造者。
绿色奇迹的造就,离不开政策春风的接踵而至——天保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相继实施,清水河县确立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奏响接续奋进的最强音。
绿色奇迹的造就,也离不开像乔福成一样的一代代造林人的艰苦奋斗。2002年,南壕赖林场第八任场长乔福成走马上任,他一头扎进沙窝,一干就是17年。30公里外的家半年才能回一次,5万亩林场巡一圈要步行走4天。职工们生活困难,他带领大家一起通过育苗提高收入。他与毁林偷猎者据理力争,精心守护每一抹绿色,即使后来股骨头坏死行动不便,他仍然拄着双拐坚持巡山。
绿色奇迹的造就,更是全体清水河县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多年来,政府广泛动员,农牧民、学生、机关干部职工纷纷加入拯救家园的行动中,向黄沙宣战。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清水河的黄土地上到处涌动着绿色的浪潮。摇铃沟、棒儿山、鹰嘴山、平顶山、大树沟、范四窑等一系列生态精品工程遍地开花。“早晨太阳还没升起就背着树苗出发了,中午干粮就着风沙吃,晚上天黑洞洞才回去。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树种活。”林场老职工刘虎维回忆。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清水河县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生态魅力县城”“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称号。近年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率达到53%,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这其中,就有清水河人民的卓越贡献。
“过去山上到处是裸露的沙石,现在山上绿油油,清水河越来越清澈。”
站在石人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高高的瞭望塔上,南山美景尽收眼底——绿茸茸的“地毯”无限蔓延,成片的林子点缀其间,让人不由地感叹:真美!
山脚下就是汇入黄河的清水河,清水河县由此得名。河的南岸,石人背、平顶山、二路也山、木瓜沟、鹰嘴山、城关北山六大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串联成片,50万亩人工造林绿染南山,构成清水河县中部绿色屏障带。
“过去山上到处是裸露的沙石,一下雨大量泥沙进入清水河。现在山上绿油油,清水河越来越清澈,注入黄河的泥沙也少了。”护林员郭银良说。
2001年,清水河县抓住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的机遇,启动实施石人背生态治理工程。由造林专业队和当地群众组成的一支支队伍,浩浩荡荡挺进荒山秃岭,形成植树造林大会战的生动局面。仅用一年时间,3.8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
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清水河县森林保有量从5500亩增加到131.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0.1%增加到31.01%,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增强,每年各条河流输入黄河泥沙量大幅度减少,风沙阻断公路、掩埋农田已经成为历史。
“现在不仅夏天绿油油,漫山遍野的油松在冬天也是绿的。以前只见沙蜥、蚂蚁到处窜,现在经常有野猪、狍子、鹿等野生动物出没。”吃够风沙之苦的郭银良,爱极了这漫山遍野的绿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清水河县正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南壕赖林场深处鹿鸣呦呦,宏盛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这片林子发展梅花鹿、绒山羊、笨鸡养殖,让林子生出了金子;
绿色宝库摇铃沟,山上林草丰茂、遮天蔽日,沟底泉水叮咚、溪流潺潺,成为旅游打卡地;
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喇嘛湾镇贾浪沟村建起了集旅游、休闲、住宿、餐饮为一体的泉寿湾生态旅游景区,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清水河,河水清。
这片饱经风沙磨难的土地,如今正依枕着母亲河,把绿色希望装得满满,大步走在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