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荡荡的黄河水,擎着青藏高原的云烟,携着黄土高坡的尘风,一路奔涌而来。上游的最后一条支流——大黑河,在托克托县河口村汇入黄河。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持续了两百余年的繁荣,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龙灯鼓就是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瑰宝之一。
“几股麻绳拧成一股”
河口所在的托克托地区,背靠阴山,面向黄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肥水美,宜牧宜农。清代以来,河口逐渐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商铺林立,走西口的各路人马往来云集,最繁盛的时候,狭长的小镇一度容纳四五万人。
商业的发达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随着商社、行社、同乡社等民间社团一同兴起的,还有河口的社火文化。社火表演包含各种杂戏、杂耍,河口龙灯鼓就是其中之一。
龙灯鼓是为龙舞伴奏的打击乐,由鼓、铙、钹3种乐器组成,当地俗称“隆咚鼓”。
河口是一个由移民聚居逐步发展起来的小镇,河口的龙灯鼓也同河口的居民结构一样,荟萃融合了晋、陕、冀、青、宁、内蒙古等地的民间艺术而逐渐成型,是山西威风锣鼓、陕西花鼓等多元文化元素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一种民间艺术。
祖籍山西原平的马开雄今年54岁,是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口龙灯鼓的传承人,从14岁开始打鼓,到如今已经整整40个年头。马开雄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祖传的铁匠,沉浸于冶铁煅钢、浴火挥锤的节奏之余,对鼓乐也十分钟情。因为热爱,祖孙三代坚持擂鼓上百年,使河口龙灯鼓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就像麻绳一样,分成几股,最后到了一起、拧成了一股!”马开雄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向记者介绍起河口龙灯鼓的起源。
相传,当地“吃河路饭”的行业如财大气粗的船东、长期从事漕运的人员共同兴办起了“兴隆社”,该社特制了两条大龙灯,龙头重达七八十斤,龙身长三丈余,由十二骨节和龙尾组成。一条龙头、龙皮为金黄色,人们称之为“火龙”;另一条龙头、龙皮为青白色,人们称之为“水龙”。舞龙时,需两三班人轮舞,每班十余人。特别是掌龙头的,必须是身材魁梧的壮汉才能舞个一两场。
这两条龙体重身长型美,且制作时间较早,被人们尊称为“老龙”。每年元宵节活动时,水、火二龙轮流出演。伴奏龙舞的鼓曲就是龙灯鼓。
河口因水而生,因水而兴。随着水运的衰微,河口的繁华渐渐落幕。然而龙灯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却保留了下来。
“耍得就是一种气势”
河口的鼓手多出自当地一个叫做“贾圪卜”的地方,据推断可能与此处居民世代以捕鱼为生有关。这里的男子从七八岁开始就上船敲梆子打河网,敲梆子的作用是惊鱼入网。“慢慢地就敲出了鼓点韵律,练成了打鼓的童子功,噔噔噔,噔噔噔……”马开雄说着敲起桌子打起鼓点。
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河口龙灯鼓在保持原谱的前提下,经过艺人们不断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创作出一套独特的打击技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音色和韵律。
“我们现在一面鼓对应5个人,1个打鼓的,2个耍铙的,2个垫钹的。”马开雄介绍,龙灯鼓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在于,鼓身内部会安装当地有名的铁匠盘打的铁条弹簧。“鼓点急促的时候,鼓槌敲在鼓皮上会发出‘嗡嗡’的颤音,我记忆当中是8根簧,后来有减到6根的、4根的,现在装簧的鼓越来越少了。”马开雄说。
千锤打鼓,一锤定音。河口龙灯鼓的打击法是铙倡鼓和,钹击节拍。杨诚、杨子扬编著的《古镇河口》一书中介绍,河口龙灯鼓以铙为演奏中的导引,整个鼓曲的音响高低、节奏缓急、速度快慢、着力轻重,都取决于铙手的控制。铙手舞铙的手法疾巧多变,令人目不暇接。两合铙片,相迎互击,径尺之际,分为上下左右、里外边心等不同音区,不同音区各有相应的技法,或击或擦或推或拉或旋或掏,灵活敏捷、变幻莫测。鼓手双槌与铙密切应和,在鼓面的不同方位或击或敲或抹或磕,鼓点花样翻新,槌法起伏多变。钹手根据铙、鼓的音域需求,或缓或疾或高或低垫击节拍。铙、鼓、钹3件乐器浑然一体,丝丝入扣,时而声如轰雷,犹疾风暴雨倾天而降,时而轻缓昂扬,如和风细雨徐徐飘荡。这种“铙倡鼓应钹助势”的演奏方式,自然形成一种有问有答、有呼有应,紧凑和谐又跌宕起伏的气势,闻之令人欢欣鼓舞。
“龙灯鼓耍得就是一种气势,像一些大型的开幕式,一些社火表演、婚嫁仪式等日常喜庆活动中,敲起龙灯鼓就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马开雄说。
“因为热爱共同传承”
黄河流域的人们淳朴温厚、刚毅不屈,热爱家乡、依恋故土,世世代代都烙印着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的鲜明印记,他们骨子里固有的剽悍勇敢、百折不挠,在河口龙灯鼓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百年来,河口龙灯鼓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2019年,马开雄自掏腰包成立了托克托县河口龙腾鼓队,这支30多人的队伍中,有60%的成员是女士。“都是女汉子,我们的队员们也都是因为热爱走到了一起,共同传承这个文化。”马开雄介绍,这支队伍因为对河口龙灯鼓的传承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数次受到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表彰。
今年38岁的刘娜是托克托县河口龙腾鼓队的队长,也是龙腾鼓队的第一名女队员。刘娜的老家在和林格尔,跟随丈夫务工来到托克托县,渐渐地喜欢上了河口龙灯鼓这种“有激情”的民间艺术。“我性格比较外向,爱唱歌爱跳舞,后来发现龙灯鼓既能强身健体,又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艺术形式,就更喜欢了。”刘娜说。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河口龙灯鼓绵延百年的秘诀。不限地域、不分性别、凭借一腔热爱就能学习和传承。
时过境迁,与旧时相比,新时代背景下的龙灯鼓已然有了新的内涵,人们用龙灯鼓来歌颂我们如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龙灯鼓更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成为对故土乡愁的一种承载。
(图片由托克托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