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海:面子里子双提升 乡村振兴成色足

生机勃勃的葡萄种植园。郝飚 摄
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新地村党群服务中心。路静 摄
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第一书记刘哲在田间查看小麦长势。路静 摄
乌海葡萄成熟上市。路静 摄
海南区巴音陶亥镇发展盐碱水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路静 摄
黄河岸边的西行客栈风景如画。孟和朝鲁 摄
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先进典型分享致富经。段维娜 摄
  一排排齐整的农舍鳞次栉比,一条条平整的柏油路纵横交错,一个个致富产业蓬勃兴起……如今在乌海市的农区大地,一幅“农业强、农区美、农民富”的美丽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近年来,乌海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抓关键、打基础、增后劲,全市农业农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个个乡村不仅景色宜人、设施完善,而且产业兴旺、充满活力,农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黄建飞

  机制保障党建引领 高位推动聚合力

  乡村要振兴,组织机制是前提保障。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有序推进,乌海市按照职责明确、决策科学、行动有力的要求,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配套成立了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和统筹协调6个重点工作推进组,并构建了“1+5+N”政策体系,研究制定了乡村振兴考核办法,纳入对各区的实绩考核。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而基层党员是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乌海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强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全市13个行政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全部实现“一肩挑”,村党组织书记全部完成县级党委备案工作。同时,乌海市聚焦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在2020年第十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中,全市13个行政村实现了“8个100%”目标,并建立了62人的村干部后备人选库,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区、富农民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在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一棵树村,过去泛着白色碱花的盐碱地早已看不到。如今,大小均匀的南美白对虾室外养殖池一个连着一个,一眼望不到边。这些年来,一棵树村党总支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将农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致力于探索发展新路子,利用闲置资源,打造盐碱水南美白对虾养殖、百亩鱼塘、综合保鲜库等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与农户收入双增收。

  无论是利用土地做“嫁衣”、探索流转新模式,还是通过“村党组织+农业合作社”方式发展实体经济,乌海市各村镇都以党建为引领,精准施策、量体裁衣,通过“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在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支撑、品牌培育上下功夫,带动农区居民增收致富。此外,为持续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乌海市制定了《乌海市关于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若干措施(试行)》,明确5项21条具体措施。截至2020年底,全市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有8个。

  聚焦特色发挥优势 产业兴旺强动力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活,则全盘活。近年来,乌海市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农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以葡萄产业为主导、畜牧养殖业及有机蔬果等产业为特色的农牧业产业化格局,促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在海南区赛汗乌素村黄河村民小组,翠绿的葡萄叶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随风轻摇,而在这些肥厚叶片下藏着的,是一串串或紫或红或绿的葡萄。赛汗乌素村的葡萄,种植历史长,品种多,技术也相对成熟,因为品质好,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多年来,赛汗乌素村积极与村企阳光田宇公司进行合作共建,建有乌海市目前最大的连片葡萄种植基地。该公司种植村民流转的土地,种植面积由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1.5万亩,把一片片沟壑纵横的沙石滩改造成了绿意盎然的旅游风景区,并逐渐形成了集葡萄种植、葡萄酿酒、水果采摘、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近年来,乌海市在现有葡萄发展模式下,坚持“稳酿酒、增鲜食”的发展思路,以万亩设施葡萄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持续推进葡萄产业提质升级。

  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位于黄河岸边,地势平整、土壤肥沃,种植小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凭借品质优良的小麦,王元地村成立了种养殖合作社,打造独具特色的“王元地”牌面粉和面食,通过不断延伸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农区居民增收致富。在位于乌达区的乌海市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温室大棚里,吊瓜、杏、油桃、黄瓜……种类繁多的果蔬令人目不暇接。每到休息日或节假日,市区居民都会来到这里游玩采摘。乌海市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于2014年投资建设,作为乌海市集科技示范、创业孵化、利益联结等功能为一体的示范项目,是乌海市发展设施农业“采摘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样板。目前,已有雨润三禾、绿农永胜等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带动农区居民、返乡大学生创业就业。

  乌海市把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围绕葡萄种植、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广“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进一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依托农业综合体,推进特色文化旅游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农区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文化惠民乡风文明 美丽乡村添活力

  乡村要振兴,文化是灵魂。近年来,乌海市依托已建成的78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施“菜单化”供给,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和城乡文化结对共建机制,举办农民丰收节等活动120余场,《逛乌海》《最美乡村》《王婆说事》等一批反映美丽乡村建设的节目入选全区农牧民文艺汇演活动并获奖。持续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每年举办“大漠湖城书香飘”等各类讲座、展览、文化服务活动;免费提供各类电子图书535万多册,专题视频讲座2万多集,进一步丰富农区居民文化生活。同时,在全市13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现有阵地资源,着眼于进一步放大文明实践“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价值作用,全力打造文化阵地,为农区居民筑牢精神家园。

  乡风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要求之一,乡村美,看“颜值”更看“气质”。多年来,乌海市以乡风文明为抓手,全面深化农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农区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春小帆理论学堂》新媒体宣讲品牌,推出系列视频31期,深入基层开展“送理论、送政策、送科普、送法律、送健康”等志愿服务活动1100余场次。持续推进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区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数量占比94%,建设素质提升示范村10个,命名表彰市区级文明家庭163户、十星级文明户178户。深入挖掘农区道德力量,开展“身边好人”等各类优秀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其中2人获评自治区“最美脱贫攻坚人”,3人被评为自治区道德模范。大力倡导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推动完善“一约四会”,从扩大正面宣传教育入手,着力营造喜事新办、白事简办的社会氛围;有效治理铺张浪费、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社会陋习,弘扬文明健康节俭的社会新风。农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推动力、执行力、落实力不断加大,影响力、感召力、辐射力明显提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5版:特刊
   第06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7版:观察·乌海
   第08版:地方盟市
乌海:面子里子双提升 乡村振兴成色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