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
终于来到了玛多,来到了黄河源头,怀着敬畏,带着神秘,还有几分激动。
黄河考察小组一行五人,驱车从呼和浩特出发,沿着黄河,马不停蹄,足足跑了五天,来到了黄河之源。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地处青海省西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玛多县平均海拔4500米,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县。这里气候高寒,年均气温零下4度,全年无春夏秋冬之分,只有冷暖两季。
玛多县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腹地——黄河源自然保护区。地理上北依阿尼玛卿山,南望巴颜喀拉山,山间地势平坦,起伏不大,大都是沼泽地。境内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现有4000多个湖泊,主体地貌为宽谷与河湖盆地。
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护佑着黄河源这块高原谷地,使这里成了黄河的产床。俗话说“人头有血,山头有水。”说水首先要说清楚山,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山决定水的源头,水的流向取决于山脉的走势。山有体系,水有流域,山水相伴,山水相依。
说黄河先要从山说起。
巴颜喀拉山是我国著名山脉,属昆仑山东南支脉,当地人称其为“祖山”,位于青海省中部偏南,西北—东南走向,西接可可西里,东到松潘高原和卭崃山脉,海拔5000米左右,是黄河发源地,也是长江上源通天河与黄河源段的分水岭。
阿尼玛卿山为昆仑山东段中部支脉,古称积石山,当地人视其为“神山”,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止于甘肃省南部,西北—东南走向。阿尼玛卿山有超过5000米的雪峰18座、现代冰川40多处。山脉冰峰雄峙、地形复杂、风光旖旎。
2021年5月22日凌晨,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刚刚到任几天的县委书记告诉我们,这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救灾工作有序进行。
我们在县城匆匆吃了饭,赶紧驱车去黄河源。路上,成群的野驴、藏羚羊在草原上悠闲漫步、休憩;高原猛禽大鵟静静地伫立在电线杆上,机警地注视着过往车辆,忽而飞起盘旋,忽而俯冲下去,似是发现了什么猎物;一只高原鼠兔衔着青草飞奔回自己的巢穴,藏狐在茫茫原野觅食,走走停停,留下浅浅的脚印;远处的白塔在碧绿的草原上抢眼夺目,路边五彩经幡随风飘动。玛多,美景依旧,安然祥和。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汽车行驶在仅6米宽的沙石路上,偶而遇上几头牦牛,间或听到藏獒狂吠。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眼前出现了一片湖泊,岸边一块石头上刻有“鄂陵湖”三个字。停车拍照后沿着湖边继续前行。又过了约20分钟,来到了扎陵湖,汽车停了下来,我们走上两湖之间的措日尕则山。平缓的山头上有一座牛头状雕塑,其基座上刻有“黄河源头”四个大字,旁边的石柱上标注此处海拔为4610米。虽然高原缺氧,气温较低,身体有些不适,但我们依然兴致勃勃,要看个究竟,问个明白,记录相关信息。
我们终于到了黄河源头。站在措日尕则山上,小雨停歇,天气转晴。放眼高原,天地咫尺,湖水泱泱,远山如黛,碧草无垠,万籁俱寂。在这里,你会感觉到,这是离天最近的地方。也只有在这里,你才能悟到,宁静就是美丽。
眼前的鄂陵湖、扎陵湖被称为“黄河源头姊妹湖”。天湖如镜,纤尘不染,碧波荡漾。在高原上,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下,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湖泊成千上万,水泊相连,丝丝脉脉,丝丝勾连,脉脉融通,汇流成势,遂成黄河。正所谓其始也简,其毕也巨。
在这里,我向陪同我们考察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主任甘学斌,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黄河源是一个区域。一般来说,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河源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地带,海拔4200米以上。盆地内部平坦,湿地广大,湖泊棋布,河流密集,四周山势雄浑。
扎陵湖以西为星宿海,藏语意思是“花海子”。星宿海是一个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狭长盆地。因这里地势平展,四处流淌而来的河水,在这里形成大片沼泽和众多湖泊,许多小溪小河也在这里相汇交融,宛若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星宿海之名由此而来。如此,黄河流经星宿海,成了它的第一个加油站。过了星宿海,就进入扎陵湖、鄂陵湖。
甘学斌进一步解释说,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源头,即玛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玛曲,当地人对河源的称呼。“玛”即玛夏,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当地人认为是黄河源头。早年,一旦发生洪水或干旱,当地藏族就会聚在玛曲,祭拜河神。
我国明确地认识黄河源头还是在唐代以后。据史料记载,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大军西征吐谷浑,兵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中原王朝与青藏高原吐蕃的往来自唐代更加频繁,黄河源头是古代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要道。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专程在黄河源头迎亲。唐代使节出使吐蕃时,曾专门考察过黄河源头。元代正式派员勘察黄河源,上溯至星宿海,绘出黄河源最早的地图。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命大臣探河源,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清乾隆年间确定玛曲为黄河正源。
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三江源”勘察,结论是玛曲是黄河正源。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
直到2008年,青海省组织“三江源”科学考察,测定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是最长的支流,为62.63公里,比玛曲最长的支流约古宗列曲长36.54公里。依据国际上“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当地人说,自古以来,黄河源头的藏族人民敬畏黄河、尊重黄河,用传统的习俗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直到今天,人们在取水之前,仍用手指点水弹向天空,再弹向大地,最后抹一下头顶,表示对大自然的感谢和敬畏。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显示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幅员辽阔而更紧密、更圣洁。
黄河有“源于青海,成于玛曲”之说。
黄河流出河源区,在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之间向东南方向流去,流经450多公里,穿过青海省东部的久治县,进入甘肃省南部的玛曲县,先自西向东,后绕着阿尼玛卿山折向北流,做了一个180度的大回环,重回青海,形成了433公里长的 “天下黄河第一弯”。而后,沿着青藏高原东缘,向西北方向流去。
玛曲,藏语意为“黄河”,这是唯一以母亲河命名的县。玛曲古属羌区析支河流域,唐太宗时期吐蕃统一青藏高原,这里便成为吐蕃游牧之地。由于这里雨水充沛,形成完整的原始生态沼泽系统,具有充足的水源涵养补充能力,形成了黄河首曲最大的一片草原湿地,有黄河“蓄水池”“原始生态沼泽湿地”等美誉。
玛曲县,位于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平均海拔3600多米。这里地势开阔,水草丰美,草原、高山、河谷相间分布,湖泊星罗棋布。这里的气候是明显的高原大陆性高寒湿润区,冷季长达300多天,漫长而寒冷,暖季不足60天,短暂而温和,雨水充沛,年降水量达600多毫米。被国际著名湿地专家称为世界面积最大、最原始、最美丽的草原沼泽地带,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和水源涵养地。
这里占居黄河九曲之首曲,水资源十分丰富。资料显示,黄河流经玛曲433公里,流入时水流量占黄河总流量的20%,流出时水流量增加到65%。玛曲为黄河补充水量占到黄河总水流量的45%,即年入境水量为137亿立方米,出境时水量为164亿立方米。玛曲让黄河收获满满,来时还是一条小河,走时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正所谓“源于青海,成于玛曲”。
接着问题来了,黄河在玛曲为什么不继续东去,而是形成一个大环弯掉头北上?就此,我们查看了黄河流经的地形地貌和有关资料,发现两个因素迫使黄河在此转弯北上。一个因素是,黄河流出河源区,受两大山脉的约束,在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向东南方向流淌。水的流向取决于山脉的走向。到了玛曲县,阿尼玛卿山从西向东横贯县域中部,最后逐步消隐在高原中。至此,黄河挣脱了阿尼玛卿山的束缚,从阿尼玛卿山北与西之间重回青海。
另一个因素是,黄河按着惯常继续东去受阻,只好绕着阿尼玛卿山东端转了一个大环弯再回青海,舍近求远,北上而去。这是因为,东去的路被一座不是很高的鸟鼠山挡住了,只好掉头北上。据专家推测,大约在距今2000多万年至500万年的第三纪时,黄河原本是沿着它的支流洮河上溯,再穿过鸟鼠山,进入渭河,直奔中原的。后来由于鸟鼠山一带发生了地壳抬升阻断了黄河上游与渭河的联系,只好改道北上。
这里,又带出了洮河。洮河,藏语意为神水,位于甘肃省南部,是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秦岭西北支脉西倾山东麓,由西向东在甘肃省岷县折向北流,至甘肃省永靖县汇入刘家峡水库。洮河全长673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水量在黄河一级支流中位居第二,仅次于渭河。洮河河源高程4260米,河口高程1629米,落差2631米,从青藏高原流入黄土高原,裹挟了大量泥沙,水质混浊,是黄河上游输沙的主要河流。
既然鸟鼠山挡住了黄河东去的路,也要说上它几句。鸟鼠山,是甘肃省中部主要山脉,属秦岭山脉西延部分,是渭河与洮河分水岭,其最大价值是发源了渭河。因位于陇西黄土岭谷区,地处高原,风大沙多树木少,鸟无树可巢,只得借用鼠穴营巢下蛋孵雏,故有鸟鼠山之名。鸟鼠山虽不高大,却是史上记载的名山,诸如秦始皇曾驻跸于此,曹操器重的封衡归隐鸟鼠山修行,隋炀帝西行临渭源来过此处等。
玛曲是格萨尔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是藏族引以自豪的英雄。相传,大约公元五、六世纪,天灾人祸遍及藏区,黎民百姓生灵涂炭。这时,一个婴儿在这里的岭国降生,名叫觉如。他年幼时历经艰辛,随母亲迁移到玛曲,在重重磨难中长大成人。他生性善良勇敢,抑恶扬善,在赛马会上一举夺冠称王,尊号格萨尔王。
格萨尔王除暴安良、发展生产、建立城堡、造福百姓,受到广大藏族的尊崇和拥戴。他一生戎马,南征北战,征服了150多个部落。最后,格萨尔王功德圆满,将国事托于他人,返回天界。由此演绎出了一部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
玛曲是神秘的,格萨尔王的传说丰富而浪漫,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玛曲是纯净的,水与草原,人与自然,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