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不分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一个鲜明特征。我们国家旗帜鲜明地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这里的平等不仅是“状态上的平等”,也体现在“机会上的平等”。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新时代的客观社会存在,为我们做好民族工作创造了必要物质条件,解决了状态上的刚性问题;但解决“机会平等”,要求人民群众参与劳动和社会交往相对平等,还基于人们对所处时代、社会状态的认知,更需要主观思维层面的柔性引导,去做好“人”的工作。
民族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特别是在意识形态层面,即便是一些物质上很发达的国家也会产生问题。认为钱包满了、口袋鼓了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就会犯官僚主义、机械主义的错误,甚至会酿成事关人心向背问题的大错。新形势下,民族工作该如何高质量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什么人来做民族工作?这是明确责任主体的问题。民族工作关乎大局。民族工作干部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必须认识到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民族工作是一项重要政治工作。民族地区要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绝不是几个部门去简单推进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汇聚做好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民族地区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在干部,这个关键指向政治立场和政治素质。在“五个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只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才能担当重任。
为什么人做民族工作?这是明确服务对象的问题。民族工作出发点在人,落脚点也在人。这个“人”的层面绝不指代某个个人、某个群体,而要涵盖整个“人民”的范畴。“三个离不开”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民族团结进步既是各族群众享受福祉、也是全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所以说,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它与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是针锋相对的。要在共同性的基础上做好民族工作,这体现了践行“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整体性范畴。
怎样做好民族工作?这是明确路径方法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讲过,“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我们在党史学习中温习“彝海结盟”“单家集夜话”等故事,要看到将心比心的力量,务必用心用情做好民族工作。要深刻认识到“认同”是团结的根基,通过持续引导和增进“五个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民族团结之根、铸民族和睦之魂。
在近代以来的百年历史中,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进入新发展阶段,“共圆伟大中国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觉到自为”最鲜明的指引。在这一宏伟目标引领下,我们既要在推动经济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物质层面上共同奋斗,又要更加主动地增强文化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要让各族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磅礴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