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发展

  □马宝林  王一寒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民族地区发展农牧业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科技化、数字化赋能农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的新的生产方式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快速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当前,内蒙古紧抓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已取得显著成绩。今后,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们还要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产业治理当中,要重视运用创新技术手段,如新媒体营销、电商平台、精准管控、智能生成、产品溯源等,赋能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切实强化宗旨意识,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与农牧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凸显人民主体地位,切实提升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城乡开发过程中的参与度、话语权和创新创业的技能。要加强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依托送教下乡、农村课堂、培训学校等方式载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要打通农牧民教育“最后一公里”问题,构建接地气的职业教育体系,使教育培训、知识传递延伸到田间地头,促进传统农牧民向职业农牧民转变。

  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直接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好“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农牧区特别是广大牧区人口密度低,村落或嘎查之间距离远,通讯不便,给农牧业生产的统一、协调带来了困难。在强调产业链竞争的市场大环境下,分散、无序的生产会造成产品同质、市场滞销等问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越是在艰苦地区、边远地区、偏远牧区,越需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引领协调作用,助推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可以说,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果,关系到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和收入。

  完善农牧区基层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治理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更关乎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影响着社会大局稳定。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完善农牧区基层治理体系,要在党的基层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坚持“三治融合”,夯实农牧民自治基础,筑牢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强化农牧民道德约束。务必要抓好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不断强化两委班子力量,多措并举锻造一支靠得住、信得过、顶得上的党员干部队伍。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7版:地方盟市
   第08版:乌海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汇聚复兴磅礴伟力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人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巩固民族团结大局
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