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自治区启动政金企协同金融“保项目、入园区、进企业、下乡村”行动,引导金融机构围绕自治区先进制造业、现代能源、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民营经济、生态环保、对外开放8个重点领域提供全面支持,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
两年来,该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总结推广有关经验和做法,引导全区金融机构凝心聚力、认真落实全区金融机构座谈会有关精神,用“乙方思维”优化服务,用“靶向思维”精准服务,用“改革思维”创新服务,用“底线思维”保障服务,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内蒙古日报社,围绕8个重点领域,对金融“保项目、入园区、进企业、下乡村”行动取得的成效、亮点、下一步举措进行集中宣传。力争以点带面,示范联动,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本期内容为内蒙古农信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年以来,内蒙古农信社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自治区金融机构座谈会各项部署,从大局、本职和实际出发,牢固树立“乙方思维”“靶向思维”“改革思维”“底线思维”,为乡村振兴和小微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聚焦主责主业,坚守农信本分。内蒙古农信社持续加大对“三农三牧”、民营小微、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提供了全区26.3%的涉农涉牧贷款和28.6%的小微企业贷款,实现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开端。截至今年9月末,全区农信社资产总额6536亿元,同比增长8%;存款余额5186.4亿元,同比增长9%;贷款余额3768.4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332亿元,占各项贷款的62%,小微贷款余额1984.3亿元,占各项贷款的52.7%。
延续优惠政策,巩固脱贫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地广人稀,农牧民生活居住比较分散,生态环境脆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内蒙古农信社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脱贫地区加快发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9月末,金融精准帮扶贷款余额90.2亿元,其中支持建档立卡脱贫人口5.2万户,脱贫小额信贷余额21.4亿元、占全区的63%。支持农牧民工14万户,授信121亿元。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各类创业人员1.5万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亿元,占全区的51%。
完善普惠体系,提升服务质效。内蒙古农信社有2400个营业网点,55%位于苏木乡镇,助农金融服务点覆盖99%的行政嘎查村,6千多名客户经理行走在田间地头,全面推进全区1.1万个行政村整村授信,授信农牧户143万户,占全区农牧户44.4%,贷款余额1421亿元。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活畜抵押、应收账款及保单质押贷款,截至9月末,全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52亿元,活体牲畜抵押贷款余额20亿元,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余额9亿元,解决“大额贷款难”问题。全面推广PAD移动办贷和手机“金牛快贷”,农牧民足不出户即可得到信贷服务;建成“一站式”服务网点1000个,为客户提供线上不动产抵押登记、工商注册登记办证、征信查询等一站式服务,解决“贷款慢”问题。持续降低贷款利率,农牧户贷款利率同比下降77个基点,累计减息让利近4亿元,农牧民除了贷款利息不需承担任何费用,切实解决“贷款贵”问题。
凝聚多方合力,助推产业兴旺。加强与地方党政、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开行、保险及农担公司的合作,先后召开支持乡村振兴奶业、肉牛产业专项推进会,做大乡村振兴资金盘子。围绕优势产业区和特色产业县,内蒙古农信社确定45家重点支持机构,其中肉牛、肉羊、奶业各10家,马铃薯、葵花、设施农牧业各5家,支持新型农牧业主体3.9万户、金额172亿元,其中支持家庭农牧场和种养殖大户3.2万户,支持专业合作社1335户、合作社社员5342户,支持国家、自治区和盟市产业化龙头企业402户。截至9月末,投放奶业、肉牛、肉羊、马铃薯、葵花、设施农牧业等特色产业贷款余额546亿元。
内蒙古农信社持之以恒的努力,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大家愿意把钱存到农信社,2020年存款净增517亿元,创历史第二高点。2020年末与2018年相比,存款份额由18.8%跃升至20.9%,贷款份额由13.6%跃升至15.3%。“以案促改”工作连续两年被自治区纪委监委评为优秀案例;尤其是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成为全国两家获此殊荣的省级农信机构之一、我区省级银行机构唯一获奖单位,因在疫情防控中作出突出贡献,被授予“中国红十字会奉献奖章”,更是赢得社会各界好评;内蒙古农信党校、内蒙古农信商城、内蒙古农信女篮、内蒙古农信“飞机”已经成为亮丽品牌,“金融轻骑兵”“马背银行”等特色品牌也进一步打响,切实起到了为内蒙古农信争光、为内蒙古人民添彩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