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发展阶段,内蒙古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的全方位变革,推动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
●沿黄地区要坚持生态先行、绿色惠民,统筹好发展和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坚定不移走资源节约、生态良好、人民富裕的发展之路
□张学刚
内蒙古沿黄地区是我国沿黄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800多公里,地处“黄河之腰”,是黄河干线流经最长的地区之一,也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进入新发展阶段,内蒙古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的全方位变革,推动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
统筹好发展和保护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契机,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注重生态安全屏障共商、共建、共享,全力打造内蒙古沿黄生态廊道。坚持生态先行、绿色惠民,统筹好发展和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坚定不移走资源节约、生态良好、人民富裕的发展之路。
发挥优势、协同发展。依托交通区位、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优势,深化区内协作,加强与其他地区合作,强化区域间产业分工,促进产业有序承接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改革引领、创新发展。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协同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协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提升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推动内外双向开放,努力为全区发展作出引领、带动和示范。
系统谋划、整体联动。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做好顶层设计,既整体推进也重点突破,既做加减法也做乘除法,统筹推进各地区各领域改革和发展,形成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
立足战略定位
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建设国家荒漠化防治、沙漠治理和生态经济示范区。充分发挥好、利用好区域内荒漠化防治、沙漠治理和生态经济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探索推进跨区域污染防治联动、生态补偿制度,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与做法,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造国家文化旅游体验区。统筹大漠风光、自然山水、历史遗存和多元文化等各类特色优势资源,按照全域覆盖、各具特色、优化布局、系统整合、开放合作的要求,加快“快旅慢游型”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优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构建具有文化感染力和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引领转型发展的先锋产业。
建设现代能源经济核心区。全面落实国家能源安全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思想,主动扛起发展现代能源经济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历史使命,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改造提升传统能源经济,着力改变传统能源经济粗放发展方式;紧盯世界标准和国际前沿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促进能源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加快转型,推动能源经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系统智能、融合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经济新体系,打造成为我国现代能源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打造北上南下、东西双向开放的战略支点。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深化与周边地区分工协作,以“陆上丝路”“空中丝路”“数字丝路”建设为重点,畅通向西、向北开放,向东合作的快速多向连接新通道,建立和完善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新体制新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建设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枢纽节点城市、重要服务平台、人文交流纽带和国际产能合作基地,加快形成“八面来风”的开放发展新格局,打造北上南下、东西双向开放的战略支点。
建设西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区。发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和发展基础,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把数字经济作为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新动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途径,作为推动创新创业的新手段,紧紧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构建资源型、技术型、融合型、服务型数字经济新体系,打造西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区。
创新发展路径
实现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
协同打造沿黄绿色生态廊道。保护母亲河、修复黄河生态,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建设沿黄绿色生态廊道。保护和改善水环境,切实提高黄河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保障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沿黄森林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置,严格控制农牧业面源污染。推进能源结构加快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国家循环经济先行示范区。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动体制机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部署,建立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联动体制机制,严格环境容量和生态约束机制,强化日常监测和管理。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内容在内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以草原生态奖补、水权置换、排污权交易等为重点,推进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生态补偿体系。围绕荒漠化、沙化治理,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做法,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联合构建现代综合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公路网建设,统筹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现代综合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内外交通运输网,提升内部联通水平。建设能源通道,完善电力外送通道布局,完善油气管网体系。构建信息共享网络体系,协同推进智慧城镇建设。
打造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走廊。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新路,优化沿黄地区城镇化布局和生产力空间布局,严格产业准入,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园区、中心城镇集聚。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打造区域分工协作产业链条。协同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绿色、高端能源化工产业集群、金属加工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现代金融业、信息服务业。
合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按照改革创新、市场导向、产权保护、开放合作、补齐短板、人才为先的基本要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层次和水平,支撑和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超常规力度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重大战略产品,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引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分支机构、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创新能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强化各类创新园区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政策支持,推进各类孵化载体建设,加强创新创业科技金融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积极培育国际科技创新平台,推动跨区域科技协作,促进创新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创新人才引进,健全创新人才发展机制,释放人才创新活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完善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推动专利运用与产业化;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信息公开。
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深度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升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努力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充分发挥口岸作用,做大做强做优骨干外经贸企业,积极培育中小开放型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积极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进口资源落地加工区、旅游合作试验区、配套物流园区等,大力发展公铁海联运,在符合条件的口岸加快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积极拓展物流和供应链功能,推动出口加工产业基地化、链条化发展,重点打造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性资源进出口通道;引导企业联合开展与蒙俄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在资金、技术、项目、市场等方面加强合作对接,共同探索合作新模式。深化内部交流合作,推进交通物流协同管理,加强人才交流合作,推动文化交流合作。
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区域统筹发展制度基础,探索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完善域内合作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区域统一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打破行业垄断,创造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快形成区域统一大市场。创新多元合作模式,重点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园区共建、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共享、生态环境共建共保等项目建设;推广PPP等政府和社会资本多种合作模式,推动资源整合、投资共筹、项目共建,探索建立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成本分担机制;创新园区和项目共建的产值、财税、利润等分享模式,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建设。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