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写壮丽斑斓的时代风景

——报告文学集《小康之路》读后
  ◎李悦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扶贫攻坚战全胜的一年。呼和浩特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这一年组织了40多位作家,深入呼和浩特市各旗县脱贫攻坚第一线采风,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人员、村支书、社会各界帮扶企业和个人、脱贫致富带头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等进行深度采访,本着“为时代立传、为乡村写志、替农民发言”的宗旨,创作出了45篇报告文学,编成了这本报告文学集《小康之路》,最近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共计55万字。

  这本书的几十位作者是幸运的,他们能够在疫情当中去体验生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积累了大量崭新的文学素材。他们深知这是时代与生活赠送的宝贵礼物,记录和反映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就是对于时代与生活的最好回报。他们经过对素材的充分钻研,每个人的作品中都努力突出了脱贫攻坚的主题意义,并且致力于发挥这一时代宏大主题的延展性。当我们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只把脱贫工作的人和事简单罗列和串连,而是看到了作家们能够真正地深入素材当中,写出了我们社会的壮丽景象和我们时代的恢弘气势。

  作家们除了有着共同的主题意识,还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用浓墨重彩去塑造人物形象。他们写人的手法各不相同,由于所用的都是体验到的真实素材,所以事实真切,具备感人的原生态力量。例如作家方远在《天鹅驻留的美丽村庄》一文中,写到了托克托县力圪图村党支部书记潘国平,给一个贫困户送了米、面、油和一箱苹果,那家里有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各抓了一个苹果急忙啃起来,有一个孩子噎住了,咳得眼泪都流出了。孩子奶奶告诉潘国平,这两个孩子已经两年没见过苹果了。“潘国平看着两个孩子吃苹果的样子如鲠在喉、无语凝噎。”“当时潘国平就暗暗发誓,一定要解决贫困户的脱贫问题。”类似潘国平这样的人物在书中还有很多,作家们写出了人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也写出脱贫攻坚对人的影响。以独特鲜活的人物群体去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只有为新时代留下可感可贵可敬的新人形象,才能更好地留下文学记忆。

  由于本书作者都深入了扶贫第一线,所写的故事也就富有新意,不再是过去报告文学的老套路。他们笔下的扶贫干部给扶贫工作带去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气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壮阔性。例如老作家潘瑜在《蘑菇开出了致富花》一文中,写到的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善岱镇善岱村党支部书记胡占军,在扶贫工作中“扶贫先扶志”。他不但扶起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志气,还刻苦学习、拜师求艺,把自己扶成了栽培蘑菇技术的内行。于是他带领全村人“硬是在贫瘠的盐碱土地上开出了致富花。”

  中年作家张世超所写的《燕谷坊:一颗燕麦的光芒》,给《小康之路》一书增加了光彩。张世超写的是一家燕麦企业的扶贫事迹。他打破了报告文学的常规写作套路,创作了一部经纬交织、文体交融、多重协奏文本,既有深刻、厚重的历史感,又有壮丽斑斓的时代感,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充满审美力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报告文学力作。

  《小康之路》不但有报告,而且很注重文学性。作家们运用叙述语言,以充满诗意的散文化语言居多,读起来优美、流畅,很有审美意味。例如女作家张果香在《红旗漫卷  流年似锦》一文中,对于驻村扶贫的鲁书记的称赞,就如同一首激昂壮丽的短诗,她写道:“在武川每一个前进的步伐中,在每一个历史的跨越中,都有像鲁书记这样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人,正是他们心中始终飘扬着永不退色的五星红旗,始终牢记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初心,我们的国家才越来越美好,人民才会越来越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夏桂楣
~~~——报告文学集《小康之路》读后
~~~——短诗《挖》赏评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要闻
   第07版:锡林郭勒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要闻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公益广告
民间故事的盛宴
书写壮丽斑斓的时代风景
匠心挖掘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