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匠心挖掘生活之美

——短诗《挖》赏评
  ◎温阜敏

  窃喜欢诗的一个理由,就是享受诗语美感时希望得到某些睿智的启示,笔者读诗的个人偏好,喜欢那些短小隽永的篇什,太长的句式与篇幅的,总觉得漫而无序,索然缺味,意趣阑珊。因此,读到诗人唐德亮的短诗《挖》(载北京文学期刊《十月》2007年第1期),眼睛为之一亮,思之有味,反刍再三,共情不已。

  印象中,发自瑶山壮水的唐德亮的诗创作,起于厚实乡土,止于深邃哲理,这首《挖》即为范例。首先是有意蕴,短诗开头即点题,“挖脚下的日子”,眼神对过,确定要“挖”的是足下的时间与生存,先有了一个貌似简单实已转喻的引子,具有延展引申性。

  然后展开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的个性描述,依然有生动的生活质感。“硬梆梆的”“灼痛了生活之眼”,定性先抑。然后全篇是递进式的描述,似渐进的明朗。“挖出歌声”,一串的排比,力陈极端对立的或相反相成的性质罗列,给了读者多向的认同。亮色在第四节强烈地力透纸背,“它暗示:下边是清甜的水,是波动的呼吸/是明亮的眼睛/和一个苏醒的春天”。这些明喻,应该是被读者读懂的突出涵义。这是诗人对日子的渴望满满的期冀。知人论世,我总觉得,美妙的希望来自诗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粤北恩情大地。第五节陡然有个“向内转”,“挖到了生命的深处尘封的记忆/挖到一颗心/鲜活的,布满血丝的心”,每每读到此,我的心总像被什么挠了一下,苦辣酸甜泛起,感触莫名。这就是如苇草般的生命却有着思想的心,

  我不由地也“挖”自己的心,作人生的回顾、反省,作生命那永远的意义拷问。诗的结尾又兜回来了,照应了第二节的低沉基调,“再挖下去是什么呢?/我不敢想/锄头也不敢想”,留下一个开放性的尾巴。至此,读者被带入“坑”底,已是不能不“想”矣。

  短诗特色还有其突出的寓言式的象征叙说,短诗潜来禅机偈语之风。《挖》里那些相似间日常经验的联想,闪现了诗人的机智聪慧。乔治·桑塔耶纳发现,机智的特征在于深入到事物隐蔽的深处,从中找到关系,那么整个对象就会在新的更清楚的光辉下呈现。“挖”,委实是我们生活的动作替称,是人们生存的现象表征,既是隐喻又是转喻。终极一生,究其思索,我们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求生活生存的意义,是像愚公的移山呢?还是如西西弗斯的推石?诗人传递了一些片断的画面,一串亦真亦幻的密码,似有草蛇灰线,机锋暗藏,启发读者若有所悟,让读者去补白填空,各自思索自己“挖”到什么,是挖出春天,还是挖出未知?这就是所谓知性诗学体现的智思与哲理。如此,短诗方能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日前,欣闻《挖》近获意大利全国网络外国诗歌奖二等奖,足见好诗佳作的跨文化与无国界,行之弥远,闻名遐迩。

  “无论我在哪里/我是那缺少的东西”(美:马克·斯特兰德),唐德亮涉猎文种多样,只是,我还是喜欢他来自乡土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哲理短诗,喜欢那些蕴藏于意象里的玄机。喜欢他随意或匠心的诗性叙说间,所挖掘的日常经验之审美诗哲空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夏桂楣
~~~——报告文学集《小康之路》读后
~~~——短诗《挖》赏评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要闻
   第07版:锡林郭勒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要闻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公益广告
民间故事的盛宴
书写壮丽斑斓的时代风景
匠心挖掘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