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文弘业新担当

  ◎宋生贵

  在辞旧迎新,告别2021年、迎来2022年之际,“新担当”三个字在我心中的分量显得愈来愈重,而且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我知道,这与我曾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直接相关。我作为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蒙古代表团的成员之一,于2021年1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聆听总书记的讲话,至今觉得言犹在耳,而且意入心中、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对于置身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而言,这是一种崇高的使命,一种令人自豪的担当。我自己作为一个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者,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切实做工作,力争做到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好时代及其所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一

  文艺理论与评论在文学艺术活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尽管有的审美大众未必去阅读理论著作与评论文章,但是文艺理论与评论对时代精神、人文理想、审美趣味等,这些如同弥散在精神空气中的存在一样,是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呼吸与领受到的。我这样说,绝对不是要抬高文艺理论与评论,而是除了意在确认其应有的角色位置之外,同时也在明确其不可等闲视之的责任,当然包括自己应有的担当在内。

  如果把视野放开阔了看,文艺理论与评论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建构性力量,理论和评论不但会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精神与文化生态。一个健全而充满活力的社会,总是以自觉的态度对待理论,以宽广的胸怀包容批评,并努力培育健康有力的批评精神。对于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工作者而言,则除了必须具备足够的精神力量与相适的学理自觉、理论准备之外,还应该具有对现实存在(包括文化艺术现象)的敏锐的感受力,以实现批评的针对性与活力——批评只有对人们关注的事物能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时,人们才会尊重批评,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有了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从一定意义上看,文艺理论与评论所显示出的是时代智慧和社会文明的水平。文艺理论与评论工作者作为作家艺术家感应相通的知音,需要的也正是站在一定高度上的思想烛照和艺术觉悟。有价值的理论与评论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有时理论的光芒甚至会穿透时空先于创作实践而照亮人心,开启思路,引领风尚。

  在此辞旧迎新之际,我回望自己从20世纪80年代之初开始文艺理论学习、研究及涉足文艺评论工作以来所走过的40多年的历程,感慨颇多。在这40多年中,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以使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宏大的背景,为文艺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提供了宽阔而大有可为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对于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者而言,这是难得的幸运。我自己即是其中的幸运者之一,既是“在场者”,同时还特别有幸成为这个时代精神的书写者和见证者。40多年来,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而且在不断走向“修辞立其诚”的境界!

  二

  如今,走进新时代的我,已年届六十有五,但是作为一个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工作者,依然觉得既有新担当,更有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我们的文艺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认真聆听总书记的讲话,使我形成了一种比以往更加强烈而明晰的体会,即,文艺工作者及文艺事业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及时代精神息息相关,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使命!

  的确,在文学和艺术世界徜徉,我们几乎随时都因这样几个字激动不已,那就是“爱”“美”“善”“趣”。人生是极需要爱,极需要富有情愫的。文学艺术主于美,这已是常识与通论,殊无可疑。不过,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艺术中的“美”,与“真”“善”之间不仅不是无关紧要,而是彼此密切相关。概言之,美者,必善且真;真者,必善且美;善者,必真且美。当然,艺术中之“真”,是指实感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和善分别都是有美质的。因此,若抽去或排除真善,那么,所谓“美”,或只是徒有形式感的外壳,抑或干脆无美可言。如,人们对某些生硬编造或概念化的所谓“艺术创作”无兴趣,即不仅因其不美,更因其不真(非以真情实感而作);人们每每为那些生命力生生不息的经典作品所打动,不仅因其美,同时也因其善,这在古今中外的艺术经典中具有一致性,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顺美匡恶,其来久矣”。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追求“向上向善”,是我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优良品质。这也正是提升人生品格与精神境界的重要方面。文学和艺术即是人类借助美的形式传达诚挚情愫的生动体现。它可以跨越时空,成为启迪人类生存方式,美化人类生存格调,丰富人类生存智慧的珍品。我们几乎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有艺术的人生,是多彩的人生;有趣的人生,是有灵性的人生;真正富有的人生在艺术世界中可以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甚至能够由有限通向永恒。

  三

  文学艺术说到底应是社会和民众的精神财富。文艺家的创作只有同时代的信息相通,与人民群众的心理同构,方可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艺活动中的审美价值的发现和认同,是建立在文艺作品与文艺家和欣赏者之间互为默契、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关系之上的。欣赏者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任何文艺家都无法支配和控制的。从文艺活动的内在机制看,取得与广大人民群众在心灵世界上的感应相通,是文艺显示其现实性品格和艺术生命力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这既适于人类文艺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更可谓点到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命之核,具有启迪性。

  文艺只有在人民群众中才可能获得真正的生命活力,这是其生之俱来的特征。人类文化史的研究表明,人类文艺活动的最初形式,是创作者(或表演者)与观赏者面对面,通过二者合为一体或集体聚合的方式合作交流,即兴完成,共同体验。这种朴素的精神活动,是在相互作用,自然沟通的动态中进行的。随着社会分工的专门化,人类的生存环境与文化状况拉开层次,有了差异,文艺家的创作主体性得到自觉张扬,艺术语言不断得到发展,艺术创造与艺术接受渐次分离,并向个体化的更高级更复杂的形式转化。但是,文艺活动的审美交流特质及其生命机制——文艺活动需要文艺家及其创作与欣赏者及其能动接受共同来完成的整体性,却仍然不变。因为无论如何,文艺自身价值的实现毕竟是始于其成为人的意识中的事实之时,始于其与审美群体的世界观和审美取向发生关系之时。法国作家雨果即认为:关怀人是最为重要的。社会主义文艺在合此规律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其与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

  因此,我们应当自觉地将新时代文艺理论的聚焦点落实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上,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华优秀传统美学精神,与我国新时代文艺创作实践相结合,与当代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及其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愿望相结合,为构建起属于新时代的文艺理论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于此同时,还应将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文艺评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审美评价、创作引导方面的专业性、权威性作用。其中,我们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当勇立时代潮头,树立大时代观,推出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发挥文艺滋养人民审美观价值观、充盈人民精神生活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在此辞旧迎新的时间接点,我诚挚地与广大文艺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工作者互道一声安好,并愿共同和着新时代的节奏与韵律,坚定自信、主动聚力,为真正实现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双轮驱动、相互支持,共同促进文艺事业从“高原”到“高峰”而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作者为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生态环保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首府
   第08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一部红色经典歌曲的编年简史
以文弘业新担当
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一代乡村青年的个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