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写作是切己的,是与自己的生命,和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因此,文学创作既有个体的差异,也有代际的变化。孟子说,知人论世,是有道理的。李亚强属于80后作家,且为陇中乡村长大的一代人,他的散文创作自然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可以说,80后作家的青春史与成长史,是与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同步的。时代的风潮,与前几代人完全不同,而且社会的流动加速,独生子女政策,封闭的心灵,使得他们的写作,大都喜欢书写自身的生命体验,个人化叙事比较明显。李亚强的散文,大都是自传写作,或者说是一种非虚构写作。文字里面,埋伏着一种郁勃不平的浪漫气息。
李亚强虽然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但祖父是读书人,家里有藏书,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可以说,给他的心田种下了文学的种子。中学时参加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得了银奖,开始发表文章。大学毕业之后,远走包头,“我一生的足迹,从黄河开始,最终还是顺着黄河,停留在了黄河边上的包头。”这里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的人生和文学一起发芽、生长。艰难的生活,让他有很多话想说,他根本不需要虚构,生活本身就是文学。甚至可以说,文学是他痛苦的分泌物。他那饱蘸着人生血泪的文字,逐渐受到读者的关注,入选多地文学期刊,和各种年选,获得了内蒙古最高文学奖。
李亚强的散文,从最初的《赵家营的冬天》《河套三章》《城市笔记》,到《夜晚》《暗夜终将来临》,有一个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但内在的精神气质是一致的。他的散文基本走的还是传统的路子,但也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可以看出西部的变迁,和社会的裂变,和这之间的痛苦、挣扎,和眼泪。城市与乡村、反抗与融合,构成了他作品的基本内质,通过一些看似个人化的叙事,书写的其实是社会大背景下一代乡村青年的集体记忆,充分体现了叙事的主体性,逼近了生活的本质和真实。由此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个人特色:内敛节制而又诗意化的叙事风格。
李亚强凭借丰富厚重的生活积淀,将笔墨聚焦在他童年、少年乃至现在,在场化的叙事,简洁的文字,将真实的生活文学化,用不动声色的文笔打磨着自己以及他周围发生的事物。这种写作,其实也是很考验写作者的,他的真实,他的灵魂,敢不敢直面自己,敢不敢直书自己的尴尬和不堪。而且,这种写作,也很难可持续发展。随着自己生活地位的变化,原来那种强烈的倾吐欲会下降,甚至枯竭。
身在城市,写的却是村庄,笔下的又不是“真实”的村庄(更多的是他记忆的重塑),他就像一个深夜游荡的人,不断在村庄与城市之间游走,在二者之间割裂而又融合的夹缝里生存,并试图找到突破口。可以说,他的文字,是粘稠的、粗粝的,多生命的血液,少一种学问的滋养,和思想的穿透力。当一个散文作家,从青春写作,真正走向中年写作,是需要具备中外文化的深厚学养,否则,很难走下去。
当凌晨的马路上再也没有一辆车经过,当窗外的树叶在暗夜里悄然坠落,却又掷地有声的时候,在昏暗灯光下的他仍然在坚持写作。他能意识到自己散文创作的瓶颈,努力突破。一个优秀的写作者,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清楚自己的创作现状,能够不断地突破,精进不已。这就是古人说的:人书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