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黑山里的白色世界

“迎北京冬奥 穿越大兴安岭”小分队穿越大黑山。
  □本报记者  李霞  李新军  包荭

  见习记者  毛舒雅  马骏驰  王丽红

  1月12日,内蒙古日报社草原客户端“迎北京冬奥 穿越大兴安岭”小分队,在绰尔大黑山遇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大黑山位于绰尔森工公司全胜林场境内,距离绰尔森工公司总部所在地塔尔气镇30多公里,海拔1600.2米,是大兴安岭岭南较高的山峰。听绰尔森工公司同志介绍,山上有防火瞭望塔、观景台、观光步道等。站在大黑山山顶,能俯瞰绰尔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95%,这里不仅能看到莽莽兴安的壮美景色,也是观赏日出日落的绝佳之地。同时,因大黑山海拔较高,山体地貌多样,常见的兴安落叶松也是虬枝兀立。2018年,大黑山景区被评为中国森林旅游美景推广地“最美森林露营地”。

  上午9时40分许,我们驱车抵达大黑山脚下。前面道路上的积雪过深,汽车无法再继续向前。我们一行加上当地林业系统人员共10人,背齐装备,开始步行上山。

  抬眼望去,前方的道路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绒毯”,整洁得没有一个脚印。这意味着,我们要做今天大黑山雪中开路先锋了。

  起初,道路上的积雪仅没过脚踝。我们边欣赏着道路两侧晶莹剔透的雾凇,边愉悦前行,大家兴奋地喊着:大黑山,我们来了!

  阳光耀眼,四周寂静无风,两侧的树枝上挂满了落雪,把树枝压得谦逊地低着头,树枝上常常能看见各种各样“睡着的小动物”:松鼠、天鹅、小鸟……那是在树枝上堆积而成的栩栩如生的雪堆。

  行进途中,我们登上了一座瞭望台。台阶上的雪有膝盖深,即使攀着扶手,登上去也是深一脚浅一脚,不见底。瞭望台顶部是一处10米见方的露天平台,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五个 “雪馒头”:由于雪量过大,平台上摆着的一张桌子和四个凳子上面都顶着30多厘米厚的“雪帽子”,以至于几乎看不到桌凳本身,乍一眼看起来像是5个白馒头。

  在这里,我们一行人围着桌子,在硕大的“馒头”上按下了各自的手印——穿越大黑山,启动!

  瞭望台楼梯陡,且表面盖上了一层厚实的“雪棉被”,即使上来时已经踩过一遍,依然无法看到楼梯本身。与其哆哆嗦嗦向下摸索,索性我们就从这条现成的“滑梯”——雪滑梯上滑了下去。

  大黑山从山脚到山顶大概5公里,不知不觉中,道路上的雪普遍已没过膝盖。我们也无法并列前行,开始自觉排成一字——每个人都踩着前一个人的脚印走。即便如此,当最后一个人走过,“白绒毯”也没有被踩到底——还是没有露出雪下覆盖的道路本色。

  “迎北京冬奥 穿越大兴安岭”小分队前行中喊出“一起向未来!”为北京冬奥会加油。

  走了两个小时左右,我们的队伍开始越走越慢。大家似乎也没有多余的力气谈笑风生,路上只能听到粗重的喘气声和沉重的挪动步子的踩雪声。雪路变得异常难行,走在第一位的开路者,每迈一步都要将腿从及膝的雪中挪出,再向前迈进。

  我们在“雪绒毯”上开出了一条一人宽、及膝深的雪沟。雪沟两侧的高地则自然而然变成了天然的雪床,看上去松软而舒适。我们没能经得住“诱惑”,纷纷躺上去休息。躺在雪床上,可以看到阳光从茂密的落叶松和白桦林中透射出来,白云流动经过太阳,明亮而笼着薄纱,远处天空湛蓝高远,偶尔有风吹过,空中的薄云如烟般流动起来,令人沉醉。

  留给“躺平”的时间总是很短暂。三九时节,岭南地区下午4点多天就黑了,得加快速度,我们休息片刻后起身。雪床上留下了我们各自躺下的印记,成为了一张张私人定制床。

  继续向前,我们不时在道路两侧发现各种动物的足迹:熊、狍子、兔子、野猪……

  13时许,林中逐渐可以听到风的呼啸声,我们的行进也越发艰难,大家以路边树枝作拐杖,寒风夹卷着雪花袭来,吹得脸生疼。戴上口罩,每走几步,都感到窒息。因为大家速度不同,我们的队伍也有些走得分散了,有人冲刺,有人断后,分散前进。

  13时30分许,我们原地休息,围圈席地而坐,一张桌子自然形成。我们开始雪地野餐,把携带的便餐,包括面包、香肠、巧克力等扔在桌子上,大家开吃,体验冰雪世界林区人的工作生活。

  此刻,这些美食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口感,被冻得硬邦邦,一打开就结上了冰碴子,一口咬下,大家纷纷给出自己的感觉,“应该叫冰激凌面包”“应该叫雪盖冰肠”……寒风、雪地、露天,每吃一口,似乎都咽下了一口寒冷。匆匆填饱肚子,我们开始了最后的艰难冲刺——向峰顶冲刺!

  14时许,我们终于可以望到写有“兴安云顶”的石碑。大黑山山顶, 我们到了!一处柠檬黄色的房屋在银白色山顶格外醒目。这里是林业防火工作人员的值班室。峰顶有一个高约1米、半径2米的圆形观景台,下面由石头砌成,上面围着仿木栅栏。站在高台上,大黑山美景尽收眼底——湛蓝色天幕下,四周高大的松树银装素裹,仿佛身着洁白的婚纱。寒风吹过,树枝迎风摇摆,大黑山仿佛披上了朦胧晶莹的薄纱。

  据我们观察,这些天岭南下午4点20分左右天就完全黑了。14时30分许,我们加快脚步,抓紧时间下山。1个多小时后,我们回到了山下。

  回首望,身后是我们踩出的深深的雪沟,这印记留在了大黑山上,也印刻在了我们每个人心中。这里气候高寒、风大,山顶上的树不高,几乎不超过10米,当地人俗称“老头树”,而林业人长年值守于此,瞭望员在上面一待就是10天才轮换,保障了这里24年未发生人为森林火灾。也正是几千名职工的值守,保障了绰尔426580公顷生态功能区的安全和84.9%的森林覆被率。

  冬日里像白色童话一样的大黑山、“最美森林露营地”大黑山,有人在默默守护它一年四季的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草原号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文明之光耀北疆
去年我区医保基金 结算接种疫苗费用20.31亿元
我区公布10个进口冷链食品 违法典型案例
我区气象与森林消防部门深化灾害救援合作
文明出行 创城有我
去年我区运动员在国内外大赛中 获得81枚金牌
2022年全区专升本考试有重大变化
大黑山里的白色世界
全区党媒草原云传播协作会议 首期业务培训班举办
要闻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