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兴安盟再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

  本报兴安1月24日电  (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开年喜报!兴安盟继2016年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全区首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之后,时隔5年再次获此殊荣,为“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展现了兴安担当、贡献了兴安力量、绽放了兴安风采。

  近年来,兴安盟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造性构建“14466”工作体系,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成立“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和835个覆盖盟旗乡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大力实施城市社区“石榴籽计划”和农村牧区“双十双百双千”工程,深入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挖掘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和感人事迹,大力弘扬军民守望相助、共同戍边的阿尔山三角山哨所“相思树”精神,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兴安盟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在各族群众心田:在城市社区,民族美食百家宴、传统节日文艺演出、邻里节等活动,已成为各族居民展现自我风采的大舞台;在农村牧区,各族农牧民互帮互学种养技术,发展民族服装服饰、特色食品制作等产业,携手走上致富路;石榴园里听老兵讲红色故事,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植根于青少年心中;在军警部队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军警民共建活动,巩固军民警民鱼水深情;各民族空间上的接触、经济上的联系,思想上的共鸣、文化上的认同,情感上的交融更加密切,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在文化上相互认同、彼此包容、交融共鸣,社区多民族化、多民族家庭普遍化已经成为兴安盟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实写照。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兴安盟持续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爱家乡、促进步、讲正气、树新风”“共话民族团结、献礼建党百年”等系列活动,守望相助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

  ■下转第7版  ■上接第3版

  兴安盟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试点推进多民族合校同班,积极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确保各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截至目前,全盟68所民族语言授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至八年级统编三科以及53所民族语言授课幼儿园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教育教学。

  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鲜艳夺目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在兴安盟大地上。先后创成9个国家级、37个自治区级和221个盟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巴彦敖包嘎查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草原绣娘”白晶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淑琴、云峰、朴成奎等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人物。

  近年来,兴安盟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汇聚起磅礴力量,谱写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兴安盟6个贫困旗(县、市)全部摘帽,4.85万户、10.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02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彻底撕掉贫困地区的标签,兴安盟委、行署用行动兑现了承诺,与全国人民一道阔步迈入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1万元大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名全区第一,各民族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粮食产量达到133亿斤,实现“十二连丰”;牧业年度牲畜存栏稳定在1000万头只以上,实现“八连稳”; 2021年成功创建成为全国第五批、全区首家盟市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蓝天、碧水、净土成为兴安盟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区投资规模第一大水利项目引绰济辽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全国第一座以乌兰牧骑命名的综合性文艺场馆建成使用,全区第一个以盟市为单位实现电子商务全覆盖,全区第一条跨省区快速铁路——乌兰浩特至白城快速铁路建成通车,乌兰浩特机场成为全国首家标准化通程服务机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特刊
   第05版:特刊
   第06版:特刊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出彩
   第10版:乌海
   第11版:先锋
   第12版:阿拉善高新区
整治欠薪,让农民工安“薪”返乡
描绘守望相助的壮美画卷
外交部: 中国政府决定再向汤加提供三批紧急援助
礼赞百年荣光 书写时代华章
兴安盟再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