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援外医疗队的队员们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郊区的马萨卡医院内,实施了一台在手电筒照明下的特别手术。
不久前的一天,正在卢旺达马萨卡医院执行援外医疗任务的内蒙古第22批援外医疗队队员们正在各自的诊室内有序诊疗患者。一名当地医生来到中国医疗队诊室,向来自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医院骨科的姚锐副主任医师求助:有一名叫马尼拉基扎的股骨粉碎性骨折年轻患者必须手术治疗,但马萨卡医院的医疗条件无法完成这样的骨科手术。
姚锐立即找到医疗队长——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的彭际奎副主任医师讨论患者病情。
这类手术姚锐在国内已经独立完成近200例,技术方面没有问题。但是,由于马萨卡医院手术室条件、器械配备及手术所必需的接骨钢板等条件限制,为手术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彭际奎召集马萨卡分队内仅有的麻醉科医生张大为、妇产科医生白月、内科医生白岭晓、手术护士何苗进行了病例讨论,并请随队翻译郭昊与马萨卡医院相关部门及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了沟通。
如果转上级医院,患者至少需要等待4—8周才能手术,这样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并且患者连支付2万卢郎(合人民币约100余元)的皮牵引都非常困难,如果转院治疗需要支付150万卢郎的手术费……如此昂贵的费用,患者无力承担。
如果不做手术,这名年仅20岁的患者将终身残疾,丧失劳动力,再也不能正常生活……
“作为医生,我们有责任克服困难帮助患者。”经各专业医生及医疗队队委讨论后,彭际奎及姚锐决定克服困难实施手术。
经过多方面准备及与医院协调,手术于中国医疗队每周手术日如期进行。
麻醉医生、手术护士、翻译提前到达手术室进行术前准备,队内骨科、外科、妇科医生一齐上台。
就在这时,手术间的无影灯突然出现故障!这样精细的手术,没有灯光照明,怎么办?而手术不能再拖延。
这时,彭际奎想起了上一任老队长留给自己的手电筒。“用手电筒照明,继续手术!”
郭昊和白岭晓立刻返回驻地取来手电筒,将手电筒固定在无影灯柄上,术野瞬间清晰了许多。就这样,靠着手电筒灯光支持,手术正常进行。
术中,姚锐发现患者骨折非常严重,有多达5个游离骨折块,并不像术前X光片所显示的只有2个游离骨折块,属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手术难度增加,需要更多手术时间。为减轻患者疼痛,医生给予患者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可以维持在10-14小时。
台上,三位医生及护士密切配合,台下,张大为时刻盯着监护仪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郭昊从未离开手术室,保证及时与马萨卡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历时4个小时,在手电筒的照明下,一台手术终于顺利完成。
手术室里,6名队员刷手衣早已湿透。
“手术成功!”
马萨卡医院的当地医生向医疗队队员们竖起了大拇指。
6名医疗队员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驻地,这时早就已经过了午饭时间,看着队友们精心留好的饭菜还温热着,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彭际奎在医疗队群里发了这样一句话:这就是我们医疗队,就像一个大家庭!一家人,一条心,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术后第二天,几名医生一早就去病房查看患者情况。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伤口情况良好,已经可以在床上活动。
为了加强术后营养,帮助患者恢复,医疗队医生还为患者带去牛奶和医疗队自己煮的鸡蛋。
在医疗队员的精心医护下,患者逐渐康复。
马尼拉基扎躺在病床上说:“中国医生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在特别艰难的条件下给我做了手术。感谢中国医生,为我减轻了痛苦。”
内蒙古第22批援外医疗队队员于2022年1月1日开启援助医疗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完成50多例手术。
我区自1982年开始承担援非医疗任务,至今已累计派出22批医疗队,273人次,在当地累计诊治病人67万余人次,实施各类手术3.5万余台,抢救危重病人1.6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