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于何时?来自何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特质?原因机制如何?是一百年前中国考古学诞生时就从未停止过的追问。
考古学家们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发现和认识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辨识过程。
1920年北洋政府矿业顾问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仰韶文化,他推断这是“中国人的第一个史前遗址”。由于仰韶文化中出现的彩陶与土库曼斯坦安诺遗址中的彩陶相似,安特生提出仰韶文化西来的假说。
龙山文化的遗址被发现后,学者们又构建了西部仰韶文化、东部龙山文化的东西二元对立说。直到夹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间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出现,证明至少在河南地区,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发展而来。于是有学者认为从仰韶到商是一种文化持续演变进步,同时中原地区的文化向四方发展,最终奠定了历史时期中国文明的基础。
这种中国文化起源一元论代替了东西二元对立说,并且一直流行到20世纪80年代。
但是,通过中国考古学人们孜孜不倦地发掘研究,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中原地区之外的广袤土地上,相继发现了相当多的重要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家们这时发现,中国文化的起源实际上是多元的。
80年代苏秉琦先生和殷玮璋先生发表了著名的《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将中国古文化分为六大区域,明确指出“在历史上,黄河流域确曾起过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明时期,它常常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同一时期内,其他地区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的特点和途径在发展着。各地发现的考古材料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影响总是相互的,中原给各地以影响,各地也给中原以影响。”在众多考古材料的印证下,一些曾秉持中国文化起源一元说的学者也认同了这条思路,虽然学者之间的论说有所区别,但是大都认为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
由陈星灿先生主编的《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收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考古学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40篇文章,反映了最近三四十年来中国考古学界有关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的过程和详貌。
陈星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中国史前考古学史、中国史前社会生活史。
夏鼐先生说过“我认为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像别的古老文明的起源问题一样,也应该由考古学研究来解决。因为这一段历史阶段正在文字萌芽和初创的时代。纵使有文字记载,也不一定能保存下来,所以这只好主要地依靠考古学的实物资料来作证”。
也许大众眼中的考古学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挖掘文物,但是,这本书将会带领读者读懂考古学家们在田野发掘完成后,对发掘对象的辩证研究,从而跟随考古学泰斗们领略从田野到室内的思辨过程、认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包容并蓄。
本书集结了众多重量级考古学家的文章,许多文章都提出了颠覆以往认知的说法。
如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在中华民族形成这个重大问题上,考古学曾过分夸大中原古文化。更符合历史真实的说法,应该是将黄河中游称作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最重要的凝聚作用的一个熔炉。
用本书原文来讲,“中国具有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文明史,虽人口众多,族群复杂,却能凝聚一体。深深根植于古代的文化价值,使得中国文明能够世代相传。中国走向文明之路是一个长期、坎坷和复杂多样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