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核心提示】

  ●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指出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目标,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

  ●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要着手做好民族团结各项具体工作、不断创新载体和方法,又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胡清惠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的内在逻辑,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凝聚力和生命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铸就的伟大遗产,根植于中华儿女的交往交流交融、团结奋进实践,印刻于各族人民心灵深处,融入各族人民血液,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应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动践行了“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历史深刻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

  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不断完善民族工作顶层设计,创新推进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各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事实证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是我国民族关系最好、民族地区发展最快、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最强的时期。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指出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目标,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必将引领和鼓舞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伟大梦想的新征程上开拓创新、奋勇前行。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清晰指出了在民族工作领域实现时代目标的根本路径。这个目标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路径就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领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前者为后者提供明确目标方向,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具体路径依托。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智慧和力量。这就要求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各族人民要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凝聚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力量,具有现实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

  做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在继续用好发展这把钥匙的同时,必须把思想教育这把钥匙用得更好。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既要着手做好民族团结各项具体工作、不断创新载体和方法,又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关键是加强文化认同,核心在于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人心相聚,根本在于价值相通,认同归一。文化认同解决了,其他几个认同才能得到巩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要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全员化机制,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人心。要持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深入挖掘用好黄河文化、红山文化、丝路文化等蕴含的历史价值、民族价值、精神价值。要提升各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素质,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全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民族理论与政策教研部、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区域新闻
   第08版:要闻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 价值理念
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