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汇聚团结奋进力量

  【核心提示】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要处理好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强化各民族文化符号中的中华文化共性

  ●以史实为依据,通过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象征符号的再生产,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中华文化自信提供动力源泉

  ●创新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现代表现方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形成具有象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的符号和标识

  □殷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共同体。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各民族共有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精神最直接、最具象的外化形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更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要处理好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强化各民族文化符号中的中华文化共性。要善于在各民族文化符号中挖掘和增强中华文化的共同价值和时代价值,引导各族群众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文化,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和弘扬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去粗取精、推陈出新,提炼象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的符号,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和身份标识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明沃土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无论是历史留下的有形的文化遗迹遗存,还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的各民族文化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百花园。我们要从历史角度出发,以历史事实和历史物证为依据,以文化为载体,结合社会现实,对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象征符号的特定媒介物给予一定法律形式的保护,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和身份标识。

  近代中华民族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度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在日军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之际,各民族共同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侵略,正是这种共同的命运唤醒和点燃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的意识,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要深刻唤醒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通过各种形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最近几年的“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以及各类红色影视剧等,都更为直观地唤起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情感体验,强化了各族群众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很好的形式和载体。另一方面,我们还需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文化工程,以史实为依据,通过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象征符号的再生产,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提高各族人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使用的交流工具,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功能,也是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之一。要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全面推广普及,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中华文化自信提供动力源泉。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形成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族人民实现心相联、心相通的钥匙。要进一步学习、贯彻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学习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各族同胞的共同责任;同时加强学校教育,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面提高各族人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社会层面做好宣传工作,将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善用现代传播载体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需要中华文化符号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需要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华文化符号“走出去”,让世界更好、更全面了解中国,树立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要丰富表现形式和展示载体,采取形、声、像、意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展现,全面增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发挥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的重要作用,创新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现代表现方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形成一大批认同度高、传播力强,具有象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的符号和标识。要借助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手段,拓宽传播渠道,用文化符号和形象来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载体向世界展现阳光、富强、开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向世界展示和表达丰富深厚的中华文化。通过创新各民族文化的传播载体,增强各族群众对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直观感受,使其成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通过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搭建有效平台和载体。

  将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将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在具体工作中,应注重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教育的价值导向,将其融入国家统编大中小学教材、特别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之中,将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教育作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深入浅出地推动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入脑入心,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将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教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载体,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各项活动中,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要加强教育基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展陈其中,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要把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教育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育人体系,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建设,还是校园媒体平台建设,都要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将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教育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抓手,纳入到师范生教育体系中,在广大师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全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努力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民族理论与政策教研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科技
   第07版:区域新闻
   第08版:鄂尔多斯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汇聚团结奋进力量
让老百姓 过上好日子
以“双碳”目标为牵引 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