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记者走进贺兰山,登高远眺,极目四野,青山绿染,层林叠翠,绿色植被在蓝天的映衬下随风摇曳、美景如画。穿行山林间,不时惊起栖息于此的各类小动物,鸟鸣声不绝于耳。
“现在我们对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得比较好,林源向前推进了5至10米,平常巡护时,经常能看到成群的岩羊和马鹿。”李东说。李东是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哈拉乌工作站副站长,一家三代都是护林员,从小就听父辈们讲贺兰山的故事,看着漫山遍野的云杉和茂密的灌木,他对这些年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深有感触。
贺兰山是阿拉善的“母亲山”,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黄河、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及西北、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阿拉善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加强贺兰山生态治理和修复。如今的贺兰山,蓝天、碧水、净土与日益壮大的动植物种群、风景秀丽的景区景点共同织就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2021年5月,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一个好消息,那就是‘贺兰山上发现雪豹了’。我们保护区科研人员在查看红外线监测相机存储卡时意外发现了世界级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身影。时隔半个多世纪,贺兰山重现雪豹身影,既为贺兰山增添了一道灵动的音符,也成为这里生态恢复的有力见证。”李东说。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开采和超载放牧,贺兰山生态环境一度遭受严重破坏,林草植被明显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种群数量缩减。为了保护“母亲山”,1999年,阿拉善盟对贺兰山实施退牧还林移民工程,数千牧民赶着20多万头(只)牲畜下山……从此,贺兰山得以休养生息,生态环境开始逐年恢复,林草植被自然更新能力不断增强,野生动物群落逐年复壮。2000年之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启动,阿拉善盟毅然停止了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天然林抚育间伐和木材销售,围绕贺兰山生态保护建设目标,突出资源管理、森林防火、环境治理3个重点全面开展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贺兰山保护区不仅是一座神奇的动植物宝库,保护区内“遍藏乌金”也一度成为人们觊觎的目标。自20世纪50年代起,贺兰山就已有煤炭开采记录。2006年至2011年,受经济利益驱使,保护区周边又出现一些小型洗煤厂,污染了周边环境,保护区受到严重威胁。
针对贺兰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保护好“母亲山”,阿拉善盟分别于2016年、2017年、2018年启动实施了贺兰山保护区及周边环境整治行动、贺兰山地区生态环境隐患集中整治攻坚战和贺兰山地区生态环境隐患精准治理攻坚战。3年间,贺兰山地区57家洗煤厂全部拆除,历史遗留的67个井硐全部永久性封闭,完成矿区渣台治理1150万平方米,将古拉本、呼鲁斯太地区636户居民和15家企事业单位全部搬迁安置。
与此同时,阿拉善盟于2017年至2019年连续3年累计实施矿区飞播和人工种草作业1万亩。经监测统计,样地区域植被覆盖率较2020年提高了7%,草本植物新增6种,灌木平均高度增加了13.5厘米。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回访调研报告指出贺兰山生态环境问题后,阿拉善盟第一时间组建专项整治工作专班,确定20个整治项目,全力推动专项整治取得实效。同年6月,阿拉善盟召开贺兰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攻坚战誓师动员大会,进一步部署推动专项整治工作。截至今年5月8日,20个整治项目已完成16个,剩余4个取得阶段性进展,累计出动人员13.57万人次、车辆7.7万台次,治理渣台面积719.32万平方米,完成治理面积10.89平方公里。贺兰山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同时,阿拉善盟持续加大贺兰山保护区森林防火力度,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先后完成了保护区生态修复、管护设施、防火道路等建设项目,实施了工作站、森林公安派出所、管护站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断推进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为长效保护、治理贺兰山,该盟还制定了《阿拉善盟委和行署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阿拉善盟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实施意见》,并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建立区域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坚决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持续提升贺兰山乃至全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能力。
据了解,通过坚持不懈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如今的贺兰山,森林资源面积由2001年的51.8万亩增至58.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1%增至57.3%,野生动物岩羊由1.6万只左右增加到近5万只,马鹿由2000头左右增加到7000头左右;山涧明流由禁牧前的13条增至21条,自然生态得到有效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