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巧夺天工万物花

  □李喜庆

  在宋代钧窑的钧瓷中,有一种覆于釉面上的纹路好像是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爬行留下的痕迹,叫蚯蚓走泥纹。曾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的许之衡(1877—1935)在著作《饮流斋说瓷》中说:“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饮流斋说瓷》是一部专门研究中国陶瓷史的作品,该书为后人保留下众多的历史名词与古董术语,至今仍为中外博物馆及文物界相沿使用。

  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窑变的艺术特征之一,也是在民国以前判断钧瓷的标准。其特征是在釉面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纹路,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迹,呈蜿蜒曲折、长短不同的线状,有的为单线条,有的为多线条相互交叉。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蚯蚓走泥纹(泪痕)是一个个连成一体呈爬行状的气泡串。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北宋时期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釉面就有蚯蚓走泥纹。此炉堪称宋代钧窑瓷器中的精品,高20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14.5厘米。炉里、外通体施天蓝色釉,釉层乳浊,恰似蔚蓝天空之色,令人心旷神怡,釉色光亮莹润,口沿、足边处皆呈酱色。折底处有3处露胎痕,呈长条状,原为三足,后磨去。

  关于蚯蚓走泥纹的成因说法有多种,其中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施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在高温烧制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钧瓷所用釉料成分的特殊性,瓷器出现挂釉后,器壁与釉表层的温度不一样,釉中的铜经过高温呈现紫红色,这时因为釉面很厚,釉质在煅烧时翻滚,所含金属分子的重量不同造成了有的浮于表面、有的沉于釉底,这样纯属天意的结果就是釉层上漂浮着浅釉,釉层下沉积着深釉,蚯蚓走泥纹就出现了。

  无论何种观点,蚯蚓走泥纹与原料成分、釉料细度、釉层厚度以及烧造工艺等条件共同作用有关,在世界瓷器史上,蚯蚓走泥纹更是大放异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出彩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要闻·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釉色斑斓数宝钧
巧夺天工万物花
中华钧瓷美天下!
夕阳紫翠忽成岚
白胎烧就彩虹来
炉中生香凌紫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