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礼人者则人礼之

  ◎欧阳锡龙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瓜田,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怒责楚国士兵没有把瓜种好,楚国士兵心里忌恨梁国士兵的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梁营的瓜田里搞破坏。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也想偷偷前去报复。宋就知道了此事,赶忙制止并让他们趁夜偷偷去浇灌楚营的瓜田。结果,梁楚很快交好,变成关系亲密、互相帮衬的友邻国。

  清朝官员张英在京为官,一日收到家信,家人为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后一笑,回信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如此双方地界变成了六尺巷。从此,“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故事代代相传。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儒家经典《论语》,总计不到16000字,“礼”字出现70余次,可见“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礼”作为制度规范和价值载体,具有成风化人的功能。不久前有一个新闻,小区里一对情侣装修婚房,因担心施工噪音影响邻居休息,便手写小卡片提前告知,还送上糖果和毛巾。邻居不由感叹,“被温柔对待的感觉真好!”类似的外出旅游能够自觉有序排队、银行取款能在“一米线”外等候、驾车者能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这样的“礼”不分大小,都是有用的“礼”,都是文明社会的“风向标”和道德高下的“刻度尺”。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心理学上将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看到人家屋门口放有荔枝就想拿起来吃,这是“本我”,可能引发冲突;想吃却意识到要征求主人同意,这是“自我”,往往能实现目标;想吃却能克制自己,这是“超我”的人格道德化。我们不能总要求社会要怎样、别人要怎样,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怎样,少一点“本我”,多一些“超我”,对自己多一些约束,对他人多一些将心比心,主动释放更多善意,礼人者则人礼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古语也说得透彻,“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幸福源于恭敬,一方面能把自己的身段放在最低处,另一方面又能发自内心对人、对事、对物保持尊重、施以仁爱,这是对自己心性的修炼提升,长期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达到为人处世清爽“无失”、解决问题恰如其分的功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文件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出彩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乡村振兴
以更优创新生态打造硬核竞争力
礼人者则人礼之
再上新台阶
穷则变, 变则通,通则久
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慢不得
别把“做过了”当成“做成了”
“随手拍”切莫“随便发”
用心系人民的文艺书写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