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框架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各民族更加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起到推动作用,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坚持“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原则,多做一些贴近老百姓、接地气暖人心的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各族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娜仁其木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这一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背后的精神密码,对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增进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民族团结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关乎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这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我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时期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环境下实现的,如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是人民所盼、政之所向、国家所需。新形势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民族团结都是党的民族工作的基本目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伟力,为“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增进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框架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我们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推动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更好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团结的主体是各族群众,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加以巩固。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近代以来,各民族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团结一心、保家卫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中华民族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信念更加巩固。各民族通过不断迁徙、杂居、通婚、商贸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方式,在经济上相互补充,在文化上相互学习,构筑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长期以来,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革命、建设、改革各项事业中创造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当前,我国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活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各民族更加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要素,是实现思想、信念、情感认同的路径。加强文化认同,是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各族人民心灵深处、付之于行动的重要途径。各民族在多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增进了情感、文化认同,在共居共学共事中增进了情感联结,呈现出“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的大好局面,为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提供了重要保障,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不可破。
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守护好民族团结生命线,必须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做到有形、有感、有效。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开展更多实实在在、细致入微的工作。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思想认识层面转为实际行动层面的实践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首先,要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增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各族干部群众要增强做深做细做实民族工作的思想认识,更要提升做深做细做实实际工作的本领。其次,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工作要下沉到基层,注重深度、广度和实效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其三,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创建工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其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深入分析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实现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内蒙古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应坚持“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原则,准确把握“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的准则,多做一些贴近老百姓、接地气暖人心的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各族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