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佘太镇小井沟村村民曹诚的羊圈里,数百只羊低头吃着草料,唯独有两只公羊面对面站立,它们低着头,将羊角尽量向前伸去,一场“大战”即将爆发。说时迟那时快,就在两只公羊向前冲撞时,一颗石子像一道闪电从曹诚的手中飞出,只听“砰”的一声,石子正中其中一只羊的羊角,遭到“伏击”的公羊立刻跑到一边乖乖地吃起草料。
“这两货,天天干仗,得亏这些年练了这么一手绝活!”曹诚有些得意。“村里这么多养殖大户,只有曹诚的石子扔得准,百米内,他能指哪儿打哪儿。”同村的陈海附和道。说到养殖,曹诚和陈海感触颇深,“我们这里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由于缺水,地里的收成很少。这几年,村里鼓励大家搞养殖,我们就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养羊上,每年光是卖羊羔就能收入几万元。”
小佘太镇地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东北边陲,立地条件差,四面环山、耕地稀少,气候恶劣、十年九旱,交通相对闭塞,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任务异常艰巨。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成为当地党委、政府面临的难题。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全镇产业结构单一,年轻壮劳力都外出务工了,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年人。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小佘太镇镇长王洪杰看得很清楚。为了大力发展养殖业,镇里新建了规模化养殖场4处、特禽养殖场4处、活畜交易市场1处、配种站1处、标准化棚圈1250座,以及3080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有效扩大了当地村民的养殖规模。
“前几年,政府陆续给了我8只羊,我每年只卖公羊,母羊留着下崽,现在我家已经有50多只羊了。”大十份村村民张素女喜不自禁,“除了养殖,我还在镇里的花菇产业园内打工,一年的收入少说也有3万元。”
为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小佘太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方考察后,利用1109万元扶贫资金,建成占地136亩的花菇产业园。园区内有育菌棚14栋、出菇棚56栋、烘干塔1处、冷库1000平方米、晾晒台2000平方米、无菌车间和恒温育菌室740平方米,配备冷藏车1辆、恒温空调、制菌设备等设施设备11套,打造党建长廊1处,建成办公用房420平方米和集展示、营运、物流为一体的电商产业园227平方米。
走进花菇产业园菌棚内,十几位妇女正热火朝天忙着剪菇根。“在这儿打工离家近,老人孩子都能顾上,每天还能挣一百多元。”大十份移民新村脱贫户张改珍特别高兴。“像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重活儿干不了,打工都没人用。”61岁的王连女说,“多亏了这个花菇产业园,我每个月轻轻松松挣三四千元。”
“花菇产业园采取‘企业牵头、技术保障、规模发展、引领农户、定单销售’的发展思路,建立了全镇脱贫户产业就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印制脱贫户党群‘连心桥’助力卡,实现‘两优一高’目标(‘两优’即脱贫户优先就业、脱贫户产出蘑菇优先让利销售;‘一高’即脱贫人口就业日工资高于其他工人20元),每人月均增收3500元。”花菇产业园负责人郭蒙介绍。
为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花菇产业园距大十份移民新村仅500米。“花菇产业园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强度小,弱半劳动力都可工作,为移民新村搬迁群众特别是老龄群众就业提供了便利。截至目前,花菇产业园累计解决6000人次的就业问题,其中脱贫人口2200人次。”镇党委宣传委员姜善尧告诉记者。
“小佘太立地条件差,盲目引进项目,损失的只能是百姓的利益。”镇党委书记郑新胜说,“目前,我们只能依托现有资源,以大十份移民新村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中心,统筹推进电商服务平台和智慧乡村平台建设,辐射带动全镇花菇产业示范区、特色旅游观光区、休闲民宿度假区、现代农业种植区、特色种养殖区、生态建设区等6个区域绿色协调发展。”
为了改变镇里“一穷二白”的窘况,小佘太镇党委、政府立足区域实际,大力发展肉羊、肉驴、肉牛、花菇、旱地杂粮、特禽养殖等朝阳产业,带动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通过危房改造、新建移民新村等方式,彻底解决脱贫人口住房安全问题。截至目前,全镇常住人口2136户4219人中,仅有因大病被纳入监测户的41户8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