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汝瓷:一直被模仿 从未被超越

  汝瓷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汝窑位居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天下宋瓷汝窑为魁”之称。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釉面温润,光亮而不刺目,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汝瓷上裂纹越均匀越好,最好的是有鱼鳞片,开片小而圆。粉青、天青及鸭卵青是汝瓷最上等的颜色。汝瓷足底有支钉痕,因为是满釉支烧,所以顶部边缘和底足很光滑,这是它进入宫廷的绝招。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可与夏鼎商彝媲美。

  ——编者

  汝瓷酒台 宋朝盛行饮酒

  □马小江

  这只宋代汝窑酒台现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院。1987年,考古队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村寻找汝窑窑址,意外发现一个直径不到一米的“藏宝土坑”,土坑里埋着30件比较完整的瓷器,其中有10件汝瓷,包括文中酒台。酒台平沿稍微向内倾斜,盘心凸起一圆形托台,足墙顶端无釉,系垫烧,无装饰,造型简单,线条流畅,整体天青釉,极具艺术美感。

  宋朝饮酒之风盛行。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有“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赵匡胤原为后周武将,在周世宗柴荣去世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柴荣后人手里夺取了江山。他做了皇帝之后,害怕手下武将也像他一样夺取政权,便设宴会,在酒酣耳热之际巧用计谋夺取了手下武将的兵权。还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讲的便是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饮酒场面比比皆是,最著名的“武松景阳冈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描述的都是主人公醉酒状态下的故事。

  宋朝人对酒具的要求十分苛刻,他们喝酒不但要有酒杯、酒盏、酒碗,还要有盛放这些酒具的酒台,也称酒盏托,是用来承托酒杯的托盘。喝酒时一酒一台,将酒具放在托盘中的酒台上,双手端起,以示敬重。

  北宋时期,历任皇帝酷爱瓷器,当时瓷器烧造业空前发达,瓷窑遍布大江南北。这一时期诞生了汝、哥、官、定、钧五大名窑,烧造工艺登上中国陶瓷巅峰。而在这五大名窑中,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的汝窑又被称为五窑之魁,在中国陶瓷史上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誉。

  青釉笔洗 开片密如鱼鳞

  □周小丽

  这只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宋汝窑青釉笔洗高5.2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13.1厘米,圆口,直腹,平底,底部有5个芝麻支钉。器形通体素面,内外均施青釉,釉如凝脂,天青犹翠,开片细密如鱼鳞,巧致雅绝。精细的做工,秀美的造型、素雅的青釉,展现出汝窑青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艺术风格。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出自宋徽宗。汝窑从宋哲宗时代开始烧造,精品出自宋徽宗时代。宋徽宗初年,当时虽说外患不断,但北宋内部正处于政治和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加之徽宗的文化口味,导致制瓷不计成本,甚至以名贵的玛瑙屑入釉,有了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的特点,也成就了冠绝古今的汝窑。当时,汝窑官将烧好的瓷器呈献给徽宗看,徽宗爱不释手,端详半天后,用他那特有的瘦金体写下“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北宋末年,随着金兵的入侵,汝窑结束了仅有20余年的烧造,窑址荒废。宋末元初,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感叹:“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据统计,宋代汝窑青瓷器存世只有几十件,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欧美等地的博物馆,与文中形制相似的汝窑青瓷笔洗,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着2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着1件。文中笔洗原为清宫旧藏,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时,故宫博物院拨交入藏。

  水仙花盆 釉质温润如玉

  □鱼子涵

  李苦禅说:“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吉林省博物院便收藏着一件汝瓷水仙盆,高4.2厘米,口径纵23.2厘米,横15.5厘米。整个器形呈椭圆状,口沿残缺,经过细致打磨后镶铜口,器底4个如意云头足,香灰色胎,釉质温润如玉,釉面开汝窑特有的细碎纹片,俗称“蟹爪纹”。满釉裹足支烧,底有6个芝麻钉支烧痕。蟹爪纹是汝官窑瓷器上一种特有的开片纹,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最先提出“古窑器论”,汝窑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者难得。可见蟹爪纹是鉴定汝窑真假的依据之一。

  汝窑水仙盆1959年由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拨交吉林省博物馆(今吉林省博物院)收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广州、上海、北京、天津四个文物图书及特种手工艺品进出口岸,汇集了全国主要的文物鉴定专家,从事文物图书及特种手工艺术品进出境的文物鉴选,并将不能出境的文物收归国有。当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耿宝昌先生对这件瓷器进行了多次鉴定,确定为北宋汝窑青釉水仙盆,虽然口沿有残损,但仍不失为汝瓷珍品,为国家一级文物,后来成为吉林省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这种器形的汝窑器在宋代皇宫中是用来养殖水仙花的,也可以作为祭祀的礼器。水仙花盆呈椭圆形,有的说是参照宋时木盆,也有说是借鉴漆器的造形,轮廓简约大方。作为御用瓷器,汝窑瓷器烧造的时间很短,传世品稀少。目前我国已知存传世汝窑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19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1件,上海博物馆9件,私人收藏传承有序的不足10件。

  盘口折肩瓶 釉面抚之如绢

  □朱海燕

  北宋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现收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瓶盘口、长颈、折肩、筒腹、平底,高23.8厘米 ,口径8.8厘米 ,底径8.8厘米,外施天青釉,釉面温润,抚之如绢,有稀疏的开片。瓶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钉烧痕,钉尖处露香灰胎质。

  汝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汝窑原为民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天青釉弦纹樽 青如天面如玉

  □朱卫东

  “垂胆新瓷出汝窑,满中几荚浸云苗。瓶非贮水无由罄,叶解流根自不凋。露缀疑储陶令粟,风摇欲响许由瓢。相携同到绿天下,别是闽山一种蕉。”这是宋代楼钥吟咏汝窑瓷器的著名诗句。

  文中的汝窑天青釉弦纹樽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这件瓷樽模仿汉代流行的青铜酒樽造型,直口,直壁,深腹,平底,下有3只蹄足。外壁分上中下3组,共缀饰7道凸弦纹,纹线隐约,错落有致。因采用了满釉支钉支烧技术,外底留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釉色是最具代表性的天青釉,满满的温润素雅之感,婉若宋词里袅袅走出的妙龄少女,纵是素颜布衣,也难掩风姿绰约。

  据说在明媚的光照下,汝瓷的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碧空中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其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澈的湖水。这件瓷樽,通体满施淡天青色釉,青中蕴绿,绿中显蓝,色调纯正,如海如天。尽显汝瓷“青如天,面如玉”之特色。釉面上的开裂纹片,似晨星闪烁,片片薄若蝉翼,纹线有深有浅,若隐若现,充分体现了宋瓷所崇尚的内敛、平淡、自然的美学风格。

  汝窑在辉煌绚烂的制瓷史中独领风骚,存世珍品却不足百件,古玩界素有 “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之说。这件天青釉弦纹樽就是不可多得的佼佼者。南宋人周密在古书《武林旧事》中记载“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张俊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盒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一,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 。”据考证,周密所说的“小奁”指的就是这件弦纹樽。

  莲花温碗 乾隆心爱之物

  □秦延安

  古人甚爱莲花,不仅歆羡它“天然去雕饰”的高雅姿态,更仰慕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便是这样一件寓莲于瓷的珍品。

  该碗是汝窑瓷器中唯一一件传世的莲花式温碗,高10.5cm,深7.6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8.1厘米,呈规则莲花形。温碗直口稍敛,线条自然,流畅贯连,形似一朵绽放的莲花,格外传神。圈足外底有5个芝麻粒似的支钉点,表明该温碗是满釉支烧法烧制。虽然碗底支钉痕迹很浅,但透过支烧点痕可见灰黄色的胎土,土质细润。宋代宫廷御用的汝窑器物,为了避免窑内杂质污染,烧制前先用匣钵装好,再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

  纵观这只温碗,内外天青,釉层薄而莹润,釉面光亮匀净,釉色柔和典雅,明丽而澄净的天青色里包含了深浅明暗的各种变化,有似玉非玉而胜玉之艺术美。

  温碗是盛行于晚唐至宋代的温酒器具,一般和执壶配套使用,注入温水,可保持壶中酒的温度。这只青瓷莲花式温碗原藏于北京紫禁城养心殿,深得乾隆皇帝喜爱,只可惜现在只有碗不见壶。

  汝窑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如昙花一现般只烧造了20余年,但它却以泥土为母、火焰为父,在天青的炸裂中绽放出美丽,为我们传留了独具风采的瓷器,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汝窑工匠高雅素净的审美观和精湛绝伦的技艺,还有灿烂的宋瓷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汝瓷:一直被模仿 从未被超越